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西太岳山南端海拔1400m~1800m范围设置了3个100m×100m固定样地,记录样地内全林横纵坐标,利用R语言对数据进行运算制图,分析了不同海拔全林空间分布格局、不同海拔不同径级点格局分析、不同海拔主要林木空间分布及空间关联性分析,探索林木空间格局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不同海拔群落空间格局形成及维持的潜在机制,为今后对太岳山物种共存机制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林木空间分布密度在不同海拔均受到空间位置的制约,个体密度强度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通过点格局分析方法,全林在不同海拔空间分布随空间尺度变化明显:海拔1400m样地内,在0~5m相对小尺度下,全林聚集分布特征明显,随尺度的增加全林出现随机分布;海拔1600m样地内,在尺度10m时出现不明显集群分布,其余尺度出现随机分布,表明该海拔区域受尺度制约不明显;而在海拔1800m全林点格局受尺度制约明显,在在0-27m的尺度范围内,出现集群分布,在27-34m的尺度范围内,出现出随机分布,在34-50m的尺度内,出现均匀分布。(2)不同海拔林木径级结构均呈明显倒“J”型分布,表明研究区不同海拔群落均为增长型,林下幼苗更新良好。随海拔变化不同径级点格局分布出现明显差异:在海拔1400m,径级I、II小尺度为集群分布,随尺度增大呈随机分布,径级III在小尺度(0~4m)为随机分布,其余尺为聚集分布,径级IV分布不受尺度影响,呈聚集分布,表明在这两个径级种内、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径级V在小尺度呈随机分布,在尺度>15m出现明显的聚集分布,径级VI在上包迹线波动较强,主要出现随机分布;在海拔1600m,径级I、VI不受尺度变化影响,出现集群分布,径级II在0~34m呈聚集分布,径级III在小尺度出现集群分布,在9~45m呈随机分布,随尺度的增加后呈均匀分布,受尺度影响较大,径级IV在小尺度出现随机分布,随着尺度增加呈聚集分布,径级V在15~50m出现随机分布,在其余尺度出现集群分布;海拔1800m径级I受尺度变化明显,随尺度的变化先为集群分布,后为随机分布,最后变为均匀分布,径级II、III、IV均先出现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后呈随机分布,径级V、VI在小尺度和大尺度下出现随机分布,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出现集群分布。(3)对全林不同海拔空间格局F、G、J、K模拟,均与K模型模拟较好,不同海拔模拟离散度不同,海拔1600m离散程度最大,且根据对空斑空间F(r)函数模拟,海拔1600m空斑面积最大,表明植被空间随机性强,与J函数模拟波动较大,表明受到一定的外界(如人为或放牧)干扰。在海拔1400m与1800m拟合模型离散程度相对较低,J函数模拟相对平稳,表林分生境较为稳定。海拔1800m,对最近邻距离分布估计函数G(r)模拟出现明显拐点,表明在小尺度范围为空间格局内受密度制约。(4)对不同海拔主要物种分别分析其点格局得出:各个海拔成林物种基本出现集群分布,受尺度变化影响小。但海拔1400m的样地内,油松在小尺度为集群分布,随尺度增加变为随机分布;在海拔1600m样地内,白桦在随机与聚群分布之间受尺度影响波动较大,油松随尺度的增大出现随机分布;在海拔1800m内主要物种均为聚群分布,受尺度影响较小,表明群落结构较为稳定。(5)对不同海拔主要物种分别进行空间关联性的研究,研究表明:各个海拔成林物种空间自相关在尺度范围内均为正相关或不相关。在海拔1400m,主要树种与全林其他树种整体相关分析,得出除油松在尺度范围内出现正相关,其余物种出现负相关,且油松于其他物种空间关联性呈正相关或不相关,可说明在此海拔有利于油松生长,演替的方向朝油松林发展,而千金榆和山杨与其他物种呈负相关或不相关。在海拔1600m,除鹅耳枥与全林其他物种整体出现负相关,其他物种呈正相关,且鹅耳枥在大尺度范围内与其他物种之间呈负相关或不相关;辽东栎、白桦、油松两两之间在全尺度呈正相关或不相关,尤其是辽东栎与其他物种均呈正相关,该海拔更利于辽东栎林的生长。在海拔1800m,主要物种与全林其他物种整体呈负相关,辽东栎与其他主要物种呈负相关,鹅耳枥、野山楂、油松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