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动机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9)的测算,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储蓄率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储蓄率高出将近10%,国民储蓄倾向强烈。根据Modigliani和Cao(2004)的对于战后中国储蓄率的测算,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处于低位,平均储蓄率还不及5%,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却节节攀升,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储蓄率已经达到了将近35%的水平。如此巨大的储蓄余额不仅降低了消费支出,而且也未能有效的转移成投资,这对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十分不利。同时,巨额储蓄存款涌现商业银行,这会加大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削弱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因此对于中国高储蓄的研究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影响储蓄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消费性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等。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性储蓄动机对于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上。居民存在预防性储蓄倾向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对于未来的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的预期,在中国,这些不确定性表现的尤为突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此期间,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价格调控体系,教育以及医疗制度,金融体系都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例如,大量的社会福利体制被打破,国有企业转制造成大量下岗工人,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大部分中国居民对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存在着十分强烈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以及储蓄习惯。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两个,第一,居民的是否存在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在中国在现阶段的国情下,住房、教育和医疗是老板姓最重要的储蓄动机,所以首先本文将主要通过考察中国居民人均教育、医疗和住房开支对于储蓄的影响。第二如何精确的衡量预防性储蓄对于储蓄率的影响。本文的讨论都是建立在理性预期的生命周期基础理论和预防性假说的基础之上的,引入不确定性的分析框架。本文中最重要的储蓄模型是Caroll(1991,1992,1995,1998)和Deaton(1991)提出的缓冲储备理论。此外,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结合中国各地区城镇和农村的宏观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对于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定性以及定量的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是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其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美国金融业逐步陷入危机,许多银行相继破产,并逐步扩展至欧洲、日本等,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多多:人是由猿演变来的,那我们养的小猫小狗是由什么演变来的呀?  聪頭:是由猿养的宠物变来的!  记录人:聪头妈
期刊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有效的银企关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银企关系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践界探究的课题,本文亦对此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当前,全球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尤其是处于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应当担负何种社会责任,如何使之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成为一
居住权是人的基本权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保障每个人都居有其屋,那就需要政府尽快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为无法从市场上购买住房的居民提供基本的居住条件。当前我国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