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传统的药食两用作物[1]。薄荷的主要成分有挥发油、有机酸类以及黄酮类等。挥发油作为薄荷药材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肿瘤、调节消化系统和平滑肌等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前期对来源于全国57批不同产地的薄荷药材进行分析,建立了薄荷药材指纹图谱并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薄荷主要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划分出4种不同化学型:胡薄荷酮型、香芹酮型、L-薄荷醇型以及L-薄荷酮型。本论文在前期薄荷药材化学型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化学型的薄荷药材的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生长期和不同贮藏时期薄荷药材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并对薄荷药材的化学型与药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不同化学型薄荷药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对不同产地薄荷药材划分出四个化学型的研究基础上,收集了24批不同来源的薄荷药材,并采用GC-MS系统分析了不同化学型薄荷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112种化合物。依据薄荷挥发油中特征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24批薄荷药材分为L-薄荷醇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以及L-薄荷酮型4个化学类型:S1S20为L-薄荷醇型;S21、S22为胡薄荷酮型;S23为L-薄荷酮型;S24为香芹酮型。2、不同生长期薄荷挥发油的动态含量变化分析采用GC法分析了江苏无锡、江苏东台和江苏镇江三个产地两个化学型不同生长期薄荷样品中总挥发油量以及挥发油中薄荷醇、胡薄荷酮、L-薄荷酮、D-柠檬烯、桉叶素和乙酸薄荷酯6个主要成分的含量的动态累积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薄荷挥发油的化学型稳定,薄荷挥发油在7月中下旬和10月含量较高,与传统采收期相一致。一日内不同时段薄荷挥发油含量在中午12时下午4时最高,表明薄荷在中午12时下午4时采收较好。3、不同贮藏时期的薄荷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GC分析不同贮藏时间的薄荷挥发油总量与挥发油中6个主要共有萜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批薄荷药材在相同的贮藏环境(聚氯乙烯密封袋,阴凉处)下,三年内的河南西峡薄荷挥发油含量由1%mg·m L-1降低至0.5%mg·m L-1;江苏镇江1.44%mg·m L-1降低至0.79%mg·m L-1;安徽岳西薄荷挥发油含量由0.71%mg·m L-1降低至0.35%mg·m L-1。实验结果表明,薄荷挥发油总量随着贮藏时期的延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且同批次的薄荷药材中6个主要萜类成分含量也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降低。说明薄荷不能久存,应当建立并制定合宜贮藏时间和贮藏方法的标准。4、不同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抗炎活性初步研究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急性的炎症模型考察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四种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炎作用:胡薄荷酮型>L-薄荷醇型>L-薄荷酮型>香芹酮型,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抗炎效果最显著。并考察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动物炎症模型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炎症血清中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初步分析薄荷抗炎作用机理。实验结果发现,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显著降低大鼠炎症中的PGE2与血清中NO的含量,并能够降低血液中脂质的丙二醛堆积,从而达到炎症的抑制作用。5、不同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抑菌活性初步研究分别采用滤纸片琼脂板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考察不同化学型薄荷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研究发现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2.56±0.42 mm,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肺炎杆菌供试菌株的生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40±0.37 mm、10.86±0.73 mm、10.66±0.52 mm、9.74±0.41 mm。胡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肺炎杆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0.32±0.40 mm、10.20±0.30 mm、9.49±0.43 mm、8.38±0.93 mm、7.25±0.56 mm。香芹酮型挥发油对上述几种供试菌株的抑制作用较弱,抑菌圈直径分别为7.86±0.14 mm、7.60±0.32 mm、6.94±0.23 mm、6.77±0.53 mm、6.92±0.28 mm。L-薄荷酮型薄荷挥发油对供试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弱,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90±0.22mm、6.90±0.15 mm、6.80±0.42 mm、6.28±0.22 mm、6.56±0.25 mm。结果表明,不同化学型的薄荷挥发油对受试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L-薄荷醇型>胡薄荷酮型>香芹酮型>L-薄荷酮型,L-薄荷醇型薄荷挥发油对五种供试菌株抑制作用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