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论述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容器”(Receptacle)概念,“容器”作为柏拉图的第三种东西(The third kind),使理念(模型)的影像呈现于其中,同时它被比喻为“母亲”而生成物理世界中的可感事物。“容器”在创造宇宙的第二个原因——必然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容器”却在文本中没有确定的定义。柏拉图认为它逃脱逻各斯的捕捉,它需要靠不纯粹的理智(bastard reasoning)来把握。由于柏拉图没有明确定义“容器”的概念,所以导致许多学者对柏拉图的“容器”概念进行了不同的解读,重要的解读分为两种,一种把“容器”作为质料,另一种把“容器”作为空间。本文的努力就在于分析和辩驳这两种观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容器”虽然具有质料和空间的性质,但是它既不是空间也不是质料,而是“不定之二”。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现分别说明如下:1.论文的第一章要论述的是柏拉图提出“容器”的背景或者意图。第一章论述的主要目的是把“容器”放到宇宙论的背景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容器”在《蒂迈欧篇》中的位置。这一章分为两节讨论,第一节论述宇宙论的第二个开端——必然性,蒂迈欧在论述完宇宙生成的理性原因之后突然中断,提出宇宙的生成原因除了理性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必然性,宇宙是由理性和必然性共同创造的。于是,柏拉图的宇宙论又从新的开端——必然性——开始论述。第二节论述“容器”与其他两种类型(理念(范型),生成物)之间的差异。蒂迈欧在论述宇宙创造的开始就区分了两种东西,第一种是永恒存在的、不是生成的、通过理智来把握的东西;第二种是生成的、变化的、通过感觉被把握的东西。“容器”是区别于第一、二种东西的,但是它与它们又具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从文本出发整理出“容器”的两种重要属性:“接受”(receive)的属性,“在其中”(that in which)的属性。2.论文的第二章要论述的是“容器”与质料和空间的关系,以澄清对“容器”的误解。第二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要澄清“容器”不是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在这里涉及到一些学者的解释:“容器”是作为具有延展的、无形式的质料;“容器”是亚里士多德质料的前身。他们都是从属性方面的相似性来解释这个论点,但是容器还有一些不同的属性,这些属性的存在恰恰使容器与质料区别开来。第二节要澄清容器不是空间,这一节的难度在于文本中蒂迈欧明确提出“容器是空间”,并且空间是最接近“容器”的解释,它们在性质上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它们的性质所作用的方式不同:“接受”的方式不同、被把握的方式不同、与运动的关系不同。所以柏拉图的“容器”并不是空间,也不是质料,它们只是对“容器”的补充。3.第三章要论述的是对“容器”概念的进一步澄清。“容器”、空间和质料是有区别的,但是“容器”具有质料和空间的性质,所以“容器”在呈现其性质的时候与质料和空间是同一的。经过论述和分析,“容器”的面貌在否定的方法中已经呈现出来,但是还要做出一个肯定的解释,于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做出一个尝试性的解释:“容器”可能是柏拉图的“不定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