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将作者塞林格推上了世界文坛。该小说记叙了十六岁的霍尔顿在圣诞节前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街头三天流浪的心路历程。它生动刻画了少年青春期的混乱思想状态,以及他在虚伪的成人世界中对爱与纯真的不懈追求。
关于本小说的异化的主题,很多文章和学术论文都已经讨论过。有的批判社会的腐化,成人世界的堕落,有的归咎于霍尔顿的高度敏感和脆弱。本文主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以拉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霍尔顿的异化,并论证语言与异化的关系。
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小说及其背景,作者,和社会对小说的各种评论。
第二章介绍了异化的主题。重点介绍拉康所定义的俄狄浦斯情结。并试图论证,霍尔顿对以父之名的反抗和对他者欲望的渴望,造成了他自身的异化。
第三章详细论述了霍尔顿的语言策略,从单词,句子和语段角度分析霍尔顿对语言规则的反抗,这也是霍尔顿对以父之名反抗的重要表现。同时语言的大量使用反映出霍尔顿对他者欲望的渴望—即对交流和象征性秩序的渴望。
第四章论证语言与异化的关系。霍尔顿在语言的帮助下进入了象征性秩序,融入了社会,塞林格也通过语言获得了社会地位和收入。但语言并不能帮助真正摆脱异化的状态,这是语言本身局限所在。
结论:语言可以帮助人们进入象征性秩序,暂时缓解异化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但是语言也制造着更深的异化。人们无法依赖语言走出异化状态。只有活在当下,接受真实生活和真实自我,才有助于摆脱异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