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安(今西安地区)是唐代都城,也是唐代文物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今西安及其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唐代墓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在很多文物资料中含有乐舞图像。这些乐舞图像是乐舞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之典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绘画艺术和乐舞艺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极重要之实物资料。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系统化整理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唐代长安遗存的乐舞图像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年代编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本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部分简述了含有乐舞图像文物的九座典型唐代墓葬遗址、三个佛教遗址及南郊何家村窖藏文物遗址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包括墓室壁画、像碑石刻、金银玉杂器等多种文物中含有的大量乐舞图像,这十三个遗址极具代表性。第二部分则将这些出土文物依照墓志纪年以及发掘报告分别按年代分类整理,主要分为墓室壁画、陶俑、金银器等几类,另外与佛教相关的一些文物则单列一类。对每一种类的相关文物以时间为序,将其中的乐舞图像资料收集、整理,再从纵向和横向来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寻求唐代乐舞随着时代推进而出现的发展变化以及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变化的发生。第三部分为个案研究,从箜篌这一频繁出现在唐代乐舞图像中的外来乐器入手,探讨其源流并且进而窥探中国和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源于西亚两河流域的竖箜篌经中亚、印度等地辗转流传到中土,到唐代已经成为广泛使用的常见乐器。器物的起源、传播看似平常之事,其实关涉甚广,作为一件乐器流传意味着音乐艺术的传播,而艺术的传播则意味着文化的交流,人类文明正是在这种交流当中不断向前演进。第四部分将目光集中于乐舞图像本身,以大量的图像资料为支撑来探寻乐舞艺术的发展规律,从其萌蘖、演变、成熟的过程,到题材、形式、内容的逐步完备,便不可避免进入一种程式化发展模式中,这种程式化特点正是唐代乐舞艺术令人瞩目的关键所在。文中通过对大量图像的研究表明:唐代乐舞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继承自汉魏以来中国艺术传统,在融合异质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和创新,最终从杂糅到熔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