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萱草(Hemerocallis spp.)为我国的传统名花,是优良的地被绿化及庭院观赏植物。大苞萱草(Hemerocallis middendorfii Traut. et Mey.)是现代萱草的原始亲本之一,其早花、纯色和抗寒性能为萱草新品种的繁育和改良提供基因资源。为了探讨大苞萱草性状变异,从而进一步开发其育种价值,本研究调查了大苞萱草生境分布,从形态特征和分子标记两个层次对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大苞萱草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为萱草品种繁育及其大苞萱草资源保护提供一定的参数资料。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大苞萱草居群的生境和分布特点进行研究表明:大苞萱草主要分布于蒙古栎疏林林下,喜湿润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土壤pH值呈中性。大苞萱草较多分布于疏林地段,相对光照强度为40%分布最多,缓坡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陡坡。(2)本研究共选取了桓仁、通化、吉林和长白山地区4个居群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通过计算分析,苞片、着花朵数变异程度较大,花被和花径等性状变异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14个表型性状中,花葶高、苞片长、苞片宽、外花被宽、内花被宽和花径是引起表型变异的主要性状。最后,对4个居群和1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类:Q分析表明桓仁二道岭居群和通化师范学院后山居群聚为一大类,吉林红叶谷居群和长白山植物园居群聚为另一大类。R分析表明:大苞萱草花部、叶部以及表现植株生长量的性状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5个大苞萱草居群共132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苞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大苞萱草总的居群基因多样度Ht为0.3978,各居群内的基因多样度Hs平均为0.3485,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居群分为两类,桓仁二道岭居群、通化师范后山居群、吉林红叶谷居群聚为-类,长白山西坡居群和长白山植物园居群聚为一类。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表明:(a)大苞萱草分布于我国东北沿长白山-线地区,大苞萱草的整体花期较长,可维持一个多月,花期早,花色纯正。(b)大苞萱草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间的,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大苞萱草变异的主要来源。(c)不同居群的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居群间的相关性,大苞萱草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