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及其单位加工的发展和ERP研究——来自价格比较的证据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ren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用来表示数量、比较价格、描述重量以及讨论期刊的影响因子等。以往的很多研究考察了数字本身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但数字和单位一起描述数量时在大脑中如何进行表征目前尚不清楚。   价格认知是指消费者对一个价格的数量进行判断,或比较两个价格之间差异时的认知加工过程。本论文主要从数字加工的角度出发,以价格刺激为载体,考察数字与单位结合起来表示一定数量时的年龄发展特点、以及不同价格比较范式下人们采用的加工策略、时程特点及脑机制。   研究一(实验1)主要考察儿童进行人民币面值大小比较时的年龄发展特点、加工策略及影响因素。实验1要求5-7岁儿童完成数字大小比较任务、人民币辨认任务和人民币面值大小比较任务(包括五个子任务),以期考察他们是否能结合数字和单位两方面的信息进行大小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各任务的成绩也随之提高。5岁儿童只会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判断,还不会考虑单位的因素,遵循分离加工模型;6岁儿童能初步结合数字和单位两个维度进行人民币大小的判断,但仍有部分儿童只根据数字大小进行判断,采取的是分离加工和整体加工两种策略,遵循混合加工模型;7岁儿童完全能结合数字和单位两个维度正确地比较人民币面值的大小,每个任务的得分均达到天花板效应,可能遵循整体加工模型。   研究二包括实验2和实验3,主要考察了被试将目标价格刺激与固定价格比较大小时采取的加工策略。其中,实验2考察人们对两位数价格比较大小时的加工策略,价格呈现的方式与日常生活中商场或超市对商品的标价相同,单位为¥,要求被试判断以0结尾和以9结尾的16个两位数价格比¥55高还是低。结果表明单位¥对实验没有影响,但正确率和反应时都存在基于整体数量的距离效应,与两位数的加工相似。另外,¥50和¥59两个价格的绩效分别劣于¥49和¥60,这说明被试对¥50和¥59的加工是先将十位数字5和¥55的十位数字比较,发现十位数字相同后,再继续将个位数字与¥55的个位数字5进行大小比较,采取的是分离加工策略。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将两位数价格和固定价格¥55比较大小时采取了整体加工和分离加工两种策略,因此支持了混合加工模型。   实验3考察了人们判断以元、角和分为单位的价格刺激比固定价格5角高还是低时的加工策略和脑机制。行为结果表明,当根据数字距离的大小分析时没有发现距离效应,但根据与5角的实际整体距离的远近分析时却存在距离效应,近距离不仅正确率显著低于远距离,反应时也显著长于远距离。ERP结果与行为结果非常相似,当距离的远近根据与5角的整体距离划分时,三种单位的价格均在刺激呈现后的350-450ms存在距离效应,且近距离的平均波幅与远距离相比有更大的负走向。另外,三种单位的价格发生距离效应的头皮分布都在顶-枕-颞叶联合区域。这些结果表明,当被试将不同单位的价格和固定价格比较大小时,对价格中的数字和单位两部分是进行整体加工的,遵循整体加工模型。   研究三主要考察了价格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人们对继时呈现的两个价格进行大小比较采取的加工策略和脑机制,包括实验4、实验5和实验6。其中,实验4主要考察了两个相同单位的价格比较大小时的加工策略。实验设计了以元为单位和以角为单位的价格两两比较两种条件(元元比较和角角比较),要求被试判断继时呈现的后一个价格比前一个价格变高还是变低了。行为结果表明,元元比较和角角比较两种条件的反应时均存在距离效应,近距离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远距离。从ERP的结果来看,元元比较条件的距离效应发生在刺激呈现后的400-500ms,近距离的平均波幅与远距离相比有更负的走向。角角比较的距离效应发生在刺激呈现后的350-450ms,但极性正好相反,近距离的平均波幅与远距离相比有更正的走向。另外,两种条件发生距离效应的头皮分布也主要集中在顶-枕-颞叶联合区域,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对两个单位相同的价格比较大小时是根据各自的整体距离进行的,遵循整体加工模型。   实验5主要考察了两个相同数字的价格比较大小时的加工策略和脑机制。实验设计了数字相同和单位相同两种条件,任务和研究范式与实验4相同。结果表明,数字相同条件和单位相同条件的反应时均存在距离效应,近距离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远距离的反应时。从ERP的结果来看,数字相同条件的距离效应发生在P3成分,近距离P3的波幅比远距离有更负的走向。距离效应的头皮分布也在顶-枕-颞叶联合区域。这些数据表明,被试对数字相同的两个价格进行大小比较时也是根据整体距离的远近加工的,遵循整体加工模型。   实验6主要考察了数字和单位均不同的两个价格比较大小时的加工策略和脑机制。实验设计了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条件。结果表明无论是按照数字距离还是整体距离进行分析,行为和ERP的数据均存在冲突效应,即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一致条件,且均在刺激呈现后的350-450ms发现不一致条件的平均波幅比一致条件有更负的走向(N400成分),头皮分布在顶-枕-颞叶联合区域,这可能与语义加工的冲突有关,支持了分离加工模型。另外,当按照整体距离分析时,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条件均没有发现距离效应。然而当按照数字距离分析时,错误率存在距离主效应,近距离的错误率更高,但只有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存在距离效应,表现为一致条件下近距离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远距离。从ERP结果来看,一致条件的数字距离效应发生在刺激呈现后的450-500ms,近距离的平均波幅比远距离有更正的走向。这些结果表明当数字和单位均不同的两个价格进行大小比较时,被试是对数字和单位分别进行加工的,遵循分离加工模型。   综上所述,本论文的结论如下:   (1)从数字和单位加工的年龄发展特点来看,5岁儿童只根据数字的大小进行判断,还没有考虑单位的因素,遵循分离加工模型;6岁儿童能初步结合数字和单位两个维度进行人民币大小的判断,但仍有部分儿童只根据数字大小判断,可能遵循混合加工模型;7岁儿童完全能结合数字和单位两个维度正确进行人民币大小比较,可能遵循整体加工模型。   (2)当人们将某个商品的价格与固定的价格刺激进行大小比较时,一般会先计算出目标价格与标准价格之间的实际整体距离,然后根据整体距离的远近做出反应,遵循整体加工模型。然而,当目标价格与比较价格的十位数字相同时,被试则会分别对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进行加工。因此,对两位数字的价格加工时,可能存在整体加工和分离加工两种策略,遵循混合加工模型。   (3)当人们判断某个商品目前的价格比以前变高还是变低时,会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加工策略。如果继时呈现的这两个价格的单位相同,或者数字相同时,被试也会根据两者之间的整体距离的远近进行判断,遵循整体加工模型。然而,如果前后这两个价格的数字和单位均不相同时,人们会分别对数字和单位进行加工后直接做出反应,并不需要计算实际的整体距离,遵循分离加工模型。   (4)从价格大小比较的时程特点来看,其语义加工的时间窗口一般发生在刺激呈现后的350-500ms,比数字加工的时间更晚,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价格包括数字和单位两部分,在早期知觉加工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价格加工的任务相对更难,语义加工的时间也需要更长有关。另外,价格大小比较的距离效应均发生在大脑的顶-枕-颞叶联合区域,这与数字加工的头皮分布相同,可能是由于数字是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价格也包含着数量信息。
其他文献
我国语文教科书自产生之日起,一直处于渐变过程中。每一次语文教科书内容的变化都在试图解决两个问题:“什么是最重要的?”和“什么是最值得教的?”。   而对于刚入学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