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武术这种中国特有的民族技击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行走了五千多年,在与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中不断成长、成熟形成了现在具有中国浓烈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并使它屹立于世界民族武术文化之林,使它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民族特色。但是自近代以来,经历了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武术其发展日渐衰微,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体育的冲击已逐渐失去其独有的文化特色、技击方式,并随社会的发展逐渐的消亡,所以现代对武术的拯救和保护刻不容缓。 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在巴黎举行的弟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基本态度是“文化环保”是尽量保护各种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小传统)的原生状态,以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消失。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也成为政府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其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受到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山东作为文化大省,也是武术大省,是中华武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的传统武术拳种每一种都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发展历史,每一个拳种都具有独特地技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体系。如果任其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人类文化的莫大损失。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与比较法等科研方法对山东的武术拳种进行整理、并详细研究各个拳种的传承脉络、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技术体系及社会价值等方面。 通过查阅和搜索大量武术拳种的文献资料,并自己仔细研读、分析、归纳和总结山东申报“非遗”名录拳种项目相关材料内容,结合实地考察研究。对来自各地市的传统武术拳种项目的文字资料进行修订,对山东省传统武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并对所有申报项目和准备申报的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实地调研诸如济南、烟台、济宁、梁山、青岛、德州、淄博、聊城、临沂等地,实地走访拳种发源地以及流传地,同时拜访了一些老拳师,仔细听取与拳种相关的信息,考察诸多拳种文物遗址,墓碑石刻、习武场地(传习所)等,并且留意并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情、地理环境、气候等。 分析已经成功申遗的国家、各省市级、传统武术拳种的各方面原因,借助其成功申遗的经验。实地调查各个拳种申遗条件。在获得各种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总结得出各个拳种是否具有成功申遗的资格。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概述山东武术发展现状的,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为“武术之乡”山东武术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也为其它地域武术的发展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对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武术提升到文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