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非农偏好选择,导致向城镇及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从事农业产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谁来种地”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挑战。而且,农户家庭的农业经营还进一步面临着农业劳动力的“代际传承”问题。对广东省农户的问卷调查表明,农户家庭普遍存在未来“无人种地”现象,相当比例的农户认为子女不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与此同时,部分农户亦存在“留地不转”现象,农户不愿流转自家土地。这就导致了“无人种地”与“留地不转”并存。该类农户既无法保证农地得到有效利用,又不愿意让农地进入流转,这显然是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农户层面分析“无人种地”与“留地不转”并存的现象特征,梳理其行为选择的逻辑和机理,并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揭示其关键影响因素,据此提出政策建议。“无人种地”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劳动人口供给总量约束以及“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加剧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二是劳动力持续转出所引发的非农偏好,加剧了农业劳动力流失的“代际效应”;三是农业比较收益较低所导致的农业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尽管存在“无人种地”的可能性,但农户依然会保留其承包经营权,即“留地不转”。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现行的正式土地制度会导致土地具备身份性和人格化财产特征,同时赋予土地多重职能,一方面会加剧农户对土地的禀赋效应,不愿失去自家土地。另一方面形成了农户对土地的依附性。农地福利保障的功能性赋权及其制度安排是“留地不转”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第二,农地作为地缘关系纽带的核心,是农户维系其身份和社会关系的主要载体,也是农户主要的精神依托。乡土文化以及农民的身份认同与农地密切关联,从而强化了农户持有土地的情感倾向。因此,特殊的人地关系所隐含的非正式制度对农户“留地不转”决策会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农地流转并非一个单一的要素市场。一方面既存在农地流转市场本身的不规范与不成熟,难以有效诱导农地经营权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农户农地流转的配套制度安排,由此所导致的农地流转市场、福利保障的功能性制度安排以及情感关系的非正式制度的不匹配,成为农户“留地不转”的重要根源。本文基于广东的农户问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农户为547个。在全部样本农户中,面临“将来无人种地”的农户样本为203个。运用二元Logistics对203个农户样本的“留地不转”现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颁证会导致“留地不转”现象;(2)农民对进城政策的满意度、进城居住愿意以及对进城就业不确定性的认知,均会强化其“留地不转”倾向;(3)农户年龄越大,越倾向于保留土地。值得关注的是,村庄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农村土地合作组织的发育能够显著促进无人种地农户的农地转出。基于以上分析,主要政策建议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同时重视农民的专业培训;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发育并强化农业生产服务;完善农地交易制度和流转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