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词识别和面孔识别都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探讨二者是否存在不同的加工模块和神经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视觉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了不同方位下汉字与面孔识别的视知觉特征。被试者为16名右利手健康大学生,刺激材料为具有不同方位(正立、倒置、镜像和倒置镜像)的独体单字汉词和成人中性面孔,等概率随机呈现,要求被试对正立和倒置的刺激分别按不同的键(不管其镜像),记录64导脑电。结果如下:(1)在正立方位下,汉字和面孔诱发的N170和LPC存在差异。面孔较之汉字诱发了更大的N170波幅,说明人类视觉系统早在130~170ms就能将面孔与汉字区分开来;另外,在此分类过程中,面孔表现出右脑优势,汉字不存在半球差异。在300~600ms时间窗口,面孔较之汉字诱发的LPC平均波幅更高,表明刺激分类等初级加工一直持续到晚期加工阶段。(2)在倒置方位下,面孔只在早期知觉加工阶段表现出明显的方位效应,较之正立面孔,倒置面孔的P100波幅增大,N170潜伏期延迟,波幅明显增高,说明倒置破坏了面孔的早期知觉加工;汉字只在晚期加工阶段受到了倒置的影响,倒置汉字在300~600ms时间窗口下LPC平均波幅明显负向漂移,提示倒置汉字的识别与心理旋转有关。(3)在镜像方位下,汉字在早期知觉加工阶段和晚期加工阶段均显示出明显的镜像效应。较之正立汉字,镜像汉字的P100波幅增高,N170潜伏期延迟,波幅显著降低,说明镜像损害了汉字的早期知觉加工。同时镜像汉字在300~500ms时间窗口下LPC波幅明显负向漂移,反映了与倒置汉字相似的加工过程;但是在700~800ms时间窗口反转分离,提示倒置与镜像加工存在差异。而面孔的识别不受镜像方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