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习惯法及其转型研究

被引量 : 31次 | 上传用户:sing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习惯法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并为本民族所信守的部分观念形态与约定俗成的群众生活模式的规范,它一般靠盟誓约定等方式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部落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达到维护藏区社会秩序的目的。藏族习惯法是以部落为其组织基础的,部落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使得习惯法各有不同。藏族习惯法中既有藏民族宗教习俗的成分,又有吐蕃王朝和西藏地方政权律令的内容,还包括历代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政令的内容。藏族习惯法虽然建立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但内容丰富,体系也比较完备,在藏族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藏区政治经济和生活秩序的重要法律依据。孕育、生成藏族习惯法的区域是令人神往的雪域高原,藏族习惯法的传承与发展还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由于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所以,藏族习惯法作为调整藏区生产、生活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利工具,已成为藏族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到了今天,不管是从藏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藏区的经济状况、藏族伦理道德、藏区法律资源的供给等来看,藏族习惯法仍有存在之依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藏族习惯法有逐步扩张的趋势。正是因为藏族习惯法与藏族同胞血肉相联的独特性,决定了藏族习惯法与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藏族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藏区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然而,只有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本质相一致时,该传统文化才会成为这一时代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会被人们所认同和保护,否则,难以根植于这一时代的文化之中。而近年来,随着藏区社会的逐步开放与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藏族习惯法的一些规范与国家法的本质是不相一致的。因此,加快藏族习惯法的转型,已成为构建藏区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法律既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是成文法还是习惯法,都应随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历史作为遗产,它的价值不是使现代人回到历史中去,而是为现代人开创新的历史提供营养和动力。本文将藏族习惯法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进行研究,文章不仅探讨了藏族习惯法的含义、藏族习惯法的渊源、藏族习惯法的内容、藏族习惯法的传统特征及早期的作用、藏族习惯法的现实影响,并重点研究了藏族习惯法转型的动因、目标及途径。本文认为,藏族习惯法转型的根本途径是型塑藏区市民社会、发展藏区市场经济;藏族习惯法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弘扬、重建藏族道德,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藏族习惯法转型的现实途径是充分利用藏族习惯法资源,完善民族自治立法、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其他文献
中国绘画自远古开始,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以其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卓绝的笔墨神韵独秀于世界绘画史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审美要求的不断发展,中国绘画的分科随着题材的增多
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即尝试通过“问题式研究”的研究路径,在解释“是什么”、“为什么”的同时,重点提出“怎么办”,即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和分析,达到再从实践到理论
伴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支付领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传统的票据不能够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支付要求,而其他的电子支付方式又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票据在支付领域的功能
由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综合利用,使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个人面临全新的信息环境,日益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但是,获取信息容易,但获得所需要的准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弱势群体是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在经济、身体、心理、学习、人
本文通过对几个国外矿业大国与中国矿产资源收益及其分配现状的调查和对比研究,分析了其异同点。基于矿产资源价值理论、产权理论、收益分配理论及契约理论,分析了矿产资源产
本文简单回顾了探地雷达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探地雷达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征,着重分析和探讨了步进频率探地雷达系统(SFGPR)的工作原理和系统参数关系。开发了基于矢量网络分析
姜夔是南宋文坛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全才,才情学问堪称高绝,既长于诗词,又深于乐理书法。姜夔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具艺术价值的诗词篇章,而且还有具体的诗学理论存世。虽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
基督宗教是以圣经维系起来的信仰体系。它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是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派,统称为西教。晚清,以基督教历史和教义为主要内容的西教知识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