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两种方案(内热针组、电针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内热针组、电针组这两组组内以及组间在多个观察指标中的不同之处,阐述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机制,探索较适宜本病的治疗方案,并为今后内热针疗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武汉市同仁医院就诊,并收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完整病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共筛选出46例,按1:1随机分配至内热针组、电针组,每组2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治疗方法,做临床及腰椎JOA的评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具体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仔细研究内热针治疗以及电针治疗的操作方法,并对患者进行病例追踪调查、回访,选用腰椎J0A评分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腰屈曲范围(LFR)等标准作为观察指标,从腰椎J0A评价以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两个方面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46例患者都在治疗完成后不同时期,分别得到随访,时间长达3~12个月,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腰椎JOA、VAS、LFR的评分,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最后所得数据反复进行验算,并经统计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中医证型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资料中具有可比性。2、两组在治疗前JOA、VAS、LFR等项目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资料中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的腰椎J0A评价表总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1),而内热针组分数提高较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他们的主观察症状、临床、体佂、日常活动受限度等方面,内热针组和电针组均有良好疗效,而内热针的疗效更胜一筹。4、治疗后的VAS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显示,内热针组、电针组的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1);而内热针组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腰痛症状改善更显著。说明内热针疗法改善LIDH患者的疼痛情况较优。5、腰屈曲范围(LFR)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种不同疗法的腰屈曲范围(LFR)与治疗前相比,LFR值均有显著提高(P<0.01),但内热针组与电针组相比,LFR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虽然两种疗法均可提高LFR,但以内热针疗法改善LIDH患者的腰屈曲范围的效果更为显著。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内热针组的总有效率为100%。电针组的总有效率为82.61%,内热针组的疗效较电针组更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果表明:内热针疗法对于改善LIDH患者的腰部活动功能、腰痛情况、日常工作和生活等方面临床疗效较为显著。结论:内热针和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腰痛。两组对于改善患者腰腿部疼痛症状、临床体佂、改善腰屈曲范围(LFR)、日常生活情况等方面均有一定疗效。但相比之下,内热针疗法更具优势、并且更加简单、安全、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