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叶松-杨栅锈菌是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锈菌目真菌,具有转主寄生性,可侵染青杨派、黑杨派的许多种类及其派内的杂交品种,造成杨树叶锈病的发生。该菌广泛分布于各地杨树栽培区,对杨树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其种群内部遗传结构复杂和生理小种分化明显,也增加了该锈病防治的困难性。本研究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的接种、萌发和传播进行了研究和调查,为该锈菌研究和病害防治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实验室内部分对落叶松-杨栅锈菌单孢化后代的反应型和各杨树叶片水浸液对该菌夏孢子的萌发进行了探索,室外部分对陕西关中地区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在杨树上传播情况进行了调查。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叶盘法对落叶松-杨栅锈菌混合菌系Hj单孢堆化的Hj1、Hj2、Hj3、Hj4四个分离系在各常见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型和潜预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个无性系后代属于同一个生理小种。2.与对照组相比,毛白杨、黑杨、太白杨、健杨、杂交杨叶片水浸液的浓度大于等于0.5g/100ml时,对落叶松-杨栅锈菌Th菌株夏孢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各杨树叶片水浸液浓度的增加,其对夏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加强。3.对陕西关中地区7个样地杨树上的落叶松-杨栅锈菌夏孢子传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内杨树上夏孢子的出现频率和捕获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太白县山区样地杨树上该菌夏孢子捕获量最大值即该病害在杨树上集中爆发的时间早于平原地区,太白县山区样地在8月14日至9月16日杨树上夏孢子捕获量达到最大值,而平原地区样地达到这一数值的时间在9月16日至10月2日,且平原地区样地夏孢子最大捕获量大于山区样地。在夏孢子捕获量最大值时期,平原地区样地杨树上夏孢子的增加速率要大于山区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