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况,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多变的天气气候、地形地貌特征和水系特点,加上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造就了一个旱灾频发的省份。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余年间,全省有约50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干旱发生的几率约为5年4遇。随着干旱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由农业为主扩展到工业、城市、生态等领域,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严重影响。因此,建立抗旱服务组织是应对旱灾威胁的有效途径之一,抗旱服务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健康发展在农业增产丰收,粮农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作用。为了对安徽省抗旱服务水平进行定量化计算,构建抗旱服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主、客观指标权重获取,采用数学评价模型对安徽省16市抗旱服务能力水平进行评分及排序,并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和皖西、皖南山区抗旱模式建设进行探讨。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针对安徽省16市历时2月实地调研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归纳总结出安徽省抗旱服务组织体系基本框架,该体系以抗旱服务组织以及抗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点与现状为基础,提出包括抗旱服务队个数、应急抗旱设备、抗旱服务人员数量费、抗旱能力、抗旱效益和抗旱资金6个维度、20个指标抗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安徽省抗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指导。(2)通过构建抗旱服务能力评价数学模型,对安徽省16市抗旱服务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其评价结果为:在抗旱服务队伍组建方面,安庆市评分值0.170,排名第一,其次是滁州市、阜阳市和黄山市,评分值为0.157,淮北、亳州和铜陵市最低。在抗旱服务人员数量方面,阜阳市评分值0.028,排名第一,其次是淮南市,评分值为0.023,淮北市最少,仅为0.002。在应急抗旱设备方面,亳州市评分值0.133,排名第一,其次是阜阳市和黄山市,评分值分别为0.096和0.084,淮北市评分最低,仅为0.002。在应急抗旱能力方面,阜阳市评分值0.036,排名第一,其次是黄山市、宣城市,评分值分别为0.021和0.018,淮北市最低,仅为0.001。在抗旱效益方面,宿州市评分值0.115,排名第一,其次是淮北市、滁州市,评分值分别为0.046和0.040,铜陵市最低,仅为0.005。在抗旱资金支出方面,安庆市评分值0.020,排名第一,其次是芜湖市、阜阳市,评分值分别为0.016和0.015,铜陵市最低,仅为0.001。阜阳市综合抗旱服务能力评分值最大,高达0.362,其次是黄山和安庆市,分别为0.319和0.297,铜陵市最低,仅为0.020。(3)依据安徽省自然地理、气候、水资源条件等特点及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针对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圩区、皖西皖南山区提出适宜抗旱建设模式。各分区抗旱模式建设如下:淮北平原区应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专业化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模式;江淮丘陵区宜采用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沿江圩区宜采用功能融合模式;皖西、皖南山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抗旱服务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