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综合体重管理模式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干预效果,探索能够有效控制并改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干预措施。方法:于2013年12月按入组标准选取12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定期接受综合体重管理模式的干预;而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综合体重管理干预模式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讲授药物所致肥胖的相关知识。②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患者不良的作息时间和生活饮食行为习惯。③饮食控制:规律适量的饮食,每天摄入热量按80~100KJ/kg计算,严格限制糖类和脂肪类食品。④认知矫正治疗:小组认知干预,矫正不同患者对于体重增加与健康及精神疾病之间关系认知的不同。⑤运动干预:指导患者选择中等强度或低强度的有氧运动。⑥针对性的康复活动和知识竞赛:举办趣味运动会或肥胖及相关知识竞赛。分别于入组时、入组3月后、6月后、9月后及12月后,对两组患者体重、体重指数(BMI)、体脂肪率、甘油三酯(TC)、胆固醇(TG)及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等指标进行测评,并作对照研究。所有测评数据均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统计显著性水平a=0.05。结果:1入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共入组120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1年的对照研究中,研究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入组时及研究对象脱落后,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以及精神疾病分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脱落病例均没有纳入统计分析中。2综合体重管理对两组患者各项测量指标的影响2.1入组时,两组患者身高(1.701±0.082 VS 1.672±0.081)、体重(88.05±9.31 VS 85.26±9.17)、体重指数(BMI)(30.34±1.89 VS 30.39±2.53)、体脂肪率(35.03±4.91 VS 36.04±5.19)、甘油三酯(TC)(1.46±0.47 VS 1.49±0.46)、胆固醇(TG)(5.34±1.18 VS 5.36±1.13)、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3.07±1.40 VS 2.90±1.41)、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77.71±5.41 VS 76.80±6.23)及总体幸福感量表(GWB)(91.19±7.75 VS 90.77±9.64)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2入组3月后,研究组体重、BMI、体脂肪率、TC、TG及GWB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3入组6月后,研究组体重、BMI、体脂肪率(81.67±8.35、28.15±1.80、32.31±4.44)低于对照组(85.02±8.85、30.32±2.55、35.67±5.37),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TC、TG及GWB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入组9月后,研究组体重、BMI、体脂肪率、TC及TG(78.10±8.44、26.90±1.78、31.16±4.36、1.26±0.36、4.73±1.10)低于对照组(83.54±8.73、29.80±2.58、34.75±4.85、1.42±0.42、5.25±1.13),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而GWB评分(94.34±7.24)与对照组(91.91±8.9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5入组12月后,研究组体重、BMI、体脂肪率、TC及TG(75.52±7.92、26.13±1.77、29.28±4.21、1.14±0.34、4.39±1.09)低于对照组(83.91±8.07、29.94±2.44、34.82±5.49、1.45±0.47、5.18±1.14),而GWB评分(95.48±7.19)高于对照组(92.14±9.42),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2.6体重、BMI、体脂肪率、TC及TG各项测量指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不同而不同。结论:综合体重管理干预模式可以有效控制并改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降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的体脂肪率,对血脂等生化指标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并且可以提高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肥胖患者的总体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