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报道语篇的批评话语对比分析——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报道为例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批评话语分析是在批评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进行话语分析的手段,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探讨的是话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反映的是权利关系,进而揭示语言与权利、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闻语篇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文学语篇形式,近年来已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新闻语篇看似公正客观地对事件进行报道并传递信息,实则包含了大量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和解读,能够探索新闻语篇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对报道内容的理解,并进而揭示新闻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本研究分别选取了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相关英文报道作为研究语料。中国的相关新闻报道来自《中国日报》,美国的相关新闻报道来自《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本研究结合了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和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从描述、阐释和解释三方面对中国和美国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在描述阶段,主要是对中美新闻报道中的词汇选择和被动语态两层次进行对比分析;在阐释阶段,主要从中美新闻报道中的情态和转述模式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而在第三阶段——解释阶段,主要分析中美双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研究发现,(1)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Halliday的元功能理论相结合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可以有效地对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并探索其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2)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对中美双方有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进行分析是可行的;(3)新闻报道存在非客观因素。报道者总会根据其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背景有意的对报道进行加工,并且以此来影响读者对该事件的态度与观点。(4)中美双方在词汇选择、语态、情态动词的选择以及转述模式诸方面存在不同,本文从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此不同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认为,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中美两国在主要新闻媒体报道上的语言差异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另外,本研究有助于培养人们对新闻话语的情感和意识,提高人们对政治文本的批判性阅读与理解。本研究对外语教师和新闻工作者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语言教学课堂内,教师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开展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批评阅读与批评理解意识,懂得话语是如何塑造读者观点的。此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应不断提高文化意识,深刻了解各国的文化价值差异,以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其他文献
自1929年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出版,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立刻声名大振。该小说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悲剧,主人公遮蔽了本真的自我,从而丧失生存的本质。运用萨特自由论、
本文主要论述了珍珠与伟莉(温妮)两个人物的角色与身份定位问题。珍珠是华裔美国人中第二代的代表,而温妮则代表了在美国定居的第一代华人。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