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念珠菌血症是由念珠菌所致的血流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加及有创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广泛开展,其发病率日益增高,念珠菌已位居医院内所有血流感染病原菌的第4位。念珠菌血症主要由白念珠菌引起,然而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比例逐渐升高,且近来发现部分非白念珠菌感染的致病菌具有对常规抗真菌药物的天然耐受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更大的挑战。念珠菌血症预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合理抗真菌治疗等。念珠菌血症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目前主要依赖于常规的分离培养方法,但其周期长且阳性率低,而真菌特异性抗原、抗体和代谢产物的血清学方法则存在敏感性及特异性低的缺陷。基因芯片技术(又名DNA芯片、DNA微阵列)是分子杂交基础上衍生的一项检测技术,可快速将致病菌鉴定种,能进行大批量基因检测,从而提高诊断效率。第一部分 念珠菌血症临床分析本部分检索、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所有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患者病历记录,整理性别、年龄、科室、基础疾病、致病菌种等基本资料,记录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上述资料的统计结果显示,念珠菌血症病原菌种包括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常见基础疾病包括实体肿瘤,胃肠道手术史、糖尿病等。留置深静脉导管、合理抗真菌治疗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第二部分 念珠菌血症病原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本部分建立了基因芯片技术鉴定临床常见念珠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扩增临床常见念珠菌DNA所用的通用引物是根据真菌的2个18S rDNA保守区序列而设计,用此引物扩增念珠菌属DNA,并通过在PCR引物上标记荧光基团,使扩增产物携带可被检测荧光信号。根据18S rDNA保守序列之间可变区设计合成了6种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的特异性探针。并同时设计新型隐球菌特异探针、曲霉通用探针以检测血培养报警标本中可能存在的真菌性病原。将所有探针固定于同一张芯片片基上,与标记荧光的PCR产物进行杂交,可将6种常见致病念珠菌鉴定到种的水平。结果显示,此6种念珠菌探针不与细菌和人类DNA分子发生非特异杂交,此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杂交的检测下限为100个真菌细胞/PCR反应,具有很好的敏感性。第三部分 念珠菌血症病原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检验科血培养机器报警阳性的血液样本440例,其中真菌阳性22例。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对440例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共检出21例念珠菌,1例新型隐球菌,与常规培养、鉴定结果完全相符。因此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用于临床样本与传统培养方法符合率高。而该方法耗时短,从DNA提取至杂交结果仅需数小时,可用于临床报警血标本中念珠菌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