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的功能与其向黑素细胞分化能力的差异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yydt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向黑素细胞的分化过程需耗费大量经费和极长时间,然而不同的i PS细胞功能差异很大,分化能力也各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对iPS细胞功能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更好的iPS细胞进行后期的分化研究。旨在探讨iPS细胞功能与其向黑素细胞分化能力的差异性。方法:(1)制备iPS细胞并选择多个iPS细胞株,检测并比较其AP染色强度、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干性基因表达水平、体外拟胚体的形成以及畸胎瘤的结果;(2)在体外尝试将这些iPS细胞株向黑素细胞诱导分化,并对诱导的黑素细胞进行初步鉴定;(3)根据检测比较iPS细胞株的结果进行评估细胞的功能,并观察后期能否诱导出黑素细胞,从而研究分析iPS细胞功能与其向黑素细胞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1)在碱性磷酸酶染色上,iPSC-1、i PSC-2和iPSC-3被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表达,表明iPSC都处于未分化状态。但其中iPSC-1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强于iPSC-2和i PSC-3;(2)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上,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后iPSC-1、iPSC-2和iPSC-3均能表达干细胞表面标志物OCT4和NANOG,说明iPSC都具有干性。但在iPSC-1中,核定位的OCT4和NANOG荧光团比iPSC-2和iPSC-3更密集,表明其克隆内细胞更紧凑;(3)在干性基因表达上,iPSC-1、i PSC-2和iPSC-3均能表达Oct4、Sox2、Nanog、Rex1、GDF3、DNMT3B干性基因,表明iPSC都具有干性,且iPSC-1干性基因表达水平高于iPSC-2和i PSC-3,说明iPSC-1干性更好;(4)在体外拟胚体形成上,与i PSC-2和iPSC-3相比,iPSC-1体外第一天形成拟胚体的形态更圆、边界更清晰,第三天观察其体积更大,说明iPSC-1来源的拟胚体生长速度更快、体外分化能力更好;(5)在畸胎瘤形成上,将iPSC注入免疫缺陷型小鼠体内两个月后,iPSC-1可成功形成畸胎瘤,而iPSC-2和i PSC-3未能形成畸胎瘤,表明iPSC-1具有体内分化的多能性;(6)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黑素细胞上,iPSC-1在第3周分化为黑素样细胞,通过细胞学形态和细胞沉淀颜色观察及黑素相关基因检测,证实iPSC-1成功分化为黑素细胞,而iPSC-2和i PSC-3分化过程中未形成黑素细胞。结论:不同的iPS细胞在功能上存在差异,其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更高、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干性基因表达水平更高、体外拟胚体形态更好以及体内可成功形成畸胎瘤的iPS细胞其功能更好,在体外能成功诱导分化为黑素细胞,即iPS细胞功能越好,则其向黑素细胞分化的能力越强。iPS细胞功能的差异会导致其定向分化为黑素细胞存在差异。
其他文献
该研究利用潘生丁药物负荷试验分别测量了用药前(基础状态)、用药后(最大充血状态)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了正常人、心肌缺血患者用药前、后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特点,旨在
目的:比较吻合神经的跗外侧皮瓣和邻指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54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行修复手术的患者,其中行
学位
该研究采用取白细胞层法提取人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了40例正常儿童,52例哮喘患儿,54例肺炎患儿ACE基因型(DD基因型、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