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河北省循环的麻疹野病毒抗原变异情况和河北省健康人群的麻疹IgG抗体水平,以评估疫苗接种成效和人群免疫情况;研究健康人群血清和麻疹病人血清分别中和麻疹疫苗株和流行野毒株的效果之间的差异,掌握现有的麻疹疫苗的保护效果,为河北省制定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人群抗体水平监测:依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健康人群,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健康人群的麻疹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2、病毒分离和鉴定:①标本采集:从麻疹患者身上采集咽拭子标本;②病毒分离:选用Vero/slam细胞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方法进行麻疹病毒分离;③病毒鉴定: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鉴定分离出的是否为麻疹病毒。 3、病毒扩增和50%组织细胞感染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TCID50)测定:取适量的Vero/slam细胞,将病毒接种到细胞上,待细胞出现的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达到75%以上时收获,-70℃冻融三次,-70℃保存备用。按照《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中介绍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效力试验说明进行操作,随后对病毒的TCID50进行测定。 4、中和实验:在中和实验中,选取随机区组方法进行设计。实验方法参照《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一书中的技术指南,使用健康人群血清和麻疹病人血清分别去中和麻疹疫苗株和两株麻疹野毒株,本次实验所选取的两株麻疹野病毒均系近期在我省分离得到的病毒,对各自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计算,比较选取的各个毒株在中和抗体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了解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免疫效力。 结果: 1、人群抗体水平:在本次实验所检测的556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平均为92.63%,几何抗体平均滴度(GMT)为1050.69。 2、病毒鉴定: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实验鉴定,本实验研究所使用的两株野毒株均为麻疹病毒:Hebei12-03和Hebei12-04。 3、中和实验:选取40份麻疹患者血清,用其分别去中和麻疹分离株和疫苗株(S191,下同),其中和抗体GMT值分别为Hebei12-031:59.66、Hebei12-041:59.45、S1911:6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40份健康人群血清,分别中和两株河北毒株和疫苗株,其抗体GMT值分别为Hebei12-031:56.58、Hebei12-041:56.90、S1911:70.09,抗体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河北省健康人群中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总体水平较高,抗体阳性率为92.63%,抗体GMT为1050.69; 2、用河北地方株麻疹病毒来测定抗体水平,更好地反映了感染率。 3、目前使用的麻疹疫苗仍能够产生抵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但与麻疹野病毒(发病患者)产生的免疫力相比要低,疫苗株产生的免疫力中和疫苗株和野毒株相比,前者低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