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旺洛桑克珠的《寄弟子书广疏·除贪苦之心匙》(下文简称“心匙”)是一部佛教解释学与文学批评交叉作用的疏文。《心匙》依照佛教解释学传统阐释古代印度示教柬牒《寄弟子书》,并进一步阐明了示教柬牒类佛教文学的哲学文献依据,教育伦理功能。《寄弟子书》是古代印度佛学家月官的著作,属于古代印度佛教韵文体示教文学的柬牒体裁。《寄弟子书》在当时的印度佛教文学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印度佛教学人积极研究《寄弟子书》并撰写了注疏文章。随着大乘佛教的北传,《寄弟子书》与其注疏也传播到了西藏。藏族学者在编修藏文《丹珠尔》时将《寄弟子书》等柬牒体裁翻译文学编入了经疏部“示教柬牒”类。藏文《丹珠尔》示教柬牒文学中月官的《寄弟子书》和龙树的《亲友书》二柬对藏传佛教文学的影响最深。从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学者积极研究《寄弟子书》和《亲友书》并撰写了大量的注疏文章。因此通过比较研究阿旺洛桑克珠的《心匙》与其他示教柬牒注疏文章,剖析阿旺洛桑克珠对前人示教柬注疏中的注疏传统及批评方法的借鉴与创新,阐释其中的佛教解释学与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作用,并进一步揭示蒙古族藏文文论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导论部分包括《心匙》等示教柬牒注疏的发展简史、藏文《丹珠尔》与蒙古文《丹珠尔》对示教柬牒及其注疏的编修简史、示教柬牒及其注疏的研究述评、佛教示教文学注疏的研究述评、阿旺洛桑克珠研究述评等内容。第一章是对《心匙》的内容的评述及比较分析。本章首先从佛教典籍注疏传统与诗学理论角度评述《心匙》的序跋内容。其次详细阐明《心匙》对《寄弟子书》的科判标位。最后是对《心匙》旁义中的批判论议的社会历史解读。第二章通过比较研究《心匙》与《寄弟子书》的其他注疏,阐明《心匙》的异解及其解释学依据。佛教解释学或典籍注疏传统中对经论的解释原则占主要理论地位。本章依据大乘佛典、《论议正理释论》、《智者入门》、《佛教史大宝藏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文献将佛教解释学原则归纳为“改救原则”、“观根器原则”、“不相矛盾原则”、“遵循传统原则”等四种。基于以上四种原则,以《心匙》异解为题,揭示解释学原则在注疏中的贯彻程度及作用方式。第三章通过比较研究《心匙》与其他示教柬注疏的阐释学的传承与发展关系,揭示了佛教解释学原则中有关文学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理论。即“改救原则”、“观根器原则”、“不相矛盾原则”、“遵循传统原则”通过注疏文章积极推动了佛教的伦理批判、佛教知识的传播及佛教经院教育的规范化。通过比较研究《心匙》与其他示教柬注疏的序跋、科判、直释、说解、旁义、引文等内容结构,考辨性地分析了贯穿其内容结构中的历史主义批评、科判标位、旁义评议、文献引释等解释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文学批评相关的方法与作用、文学与社会、阐释与过度阐释等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