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旺洛桑克珠《寄弟子书》疏例之比较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ang7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旺洛桑克珠的《寄弟子书广疏·除贪苦之心匙》(下文简称“心匙”)是一部佛教解释学与文学批评交叉作用的疏文。《心匙》依照佛教解释学传统阐释古代印度示教柬牒《寄弟子书》,并进一步阐明了示教柬牒类佛教文学的哲学文献依据,教育伦理功能。《寄弟子书》是古代印度佛学家月官的著作,属于古代印度佛教韵文体示教文学的柬牒体裁。《寄弟子书》在当时的印度佛教文学中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印度佛教学人积极研究《寄弟子书》并撰写了注疏文章。随着大乘佛教的北传,《寄弟子书》与其注疏也传播到了西藏。藏族学者在编修藏文《丹珠尔》时将《寄弟子书》等柬牒体裁翻译文学编入了经疏部“示教柬牒”类。藏文《丹珠尔》示教柬牒文学中月官的《寄弟子书》和龙树的《亲友书》二柬对藏传佛教文学的影响最深。从8世纪开始藏传佛教学者积极研究《寄弟子书》和《亲友书》并撰写了大量的注疏文章。因此通过比较研究阿旺洛桑克珠的《心匙》与其他示教柬牒注疏文章,剖析阿旺洛桑克珠对前人示教柬注疏中的注疏传统及批评方法的借鉴与创新,阐释其中的佛教解释学与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作用,并进一步揭示蒙古族藏文文论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导论部分包括《心匙》等示教柬牒注疏的发展简史、藏文《丹珠尔》与蒙古文《丹珠尔》对示教柬牒及其注疏的编修简史、示教柬牒及其注疏的研究述评、佛教示教文学注疏的研究述评、阿旺洛桑克珠研究述评等内容。第一章是对《心匙》的内容的评述及比较分析。本章首先从佛教典籍注疏传统与诗学理论角度评述《心匙》的序跋内容。其次详细阐明《心匙》对《寄弟子书》的科判标位。最后是对《心匙》旁义中的批判论议的社会历史解读。第二章通过比较研究《心匙》与《寄弟子书》的其他注疏,阐明《心匙》的异解及其解释学依据。佛教解释学或典籍注疏传统中对经论的解释原则占主要理论地位。本章依据大乘佛典、《论议正理释论》、《智者入门》、《佛教史大宝藏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文献将佛教解释学原则归纳为“改救原则”、“观根器原则”、“不相矛盾原则”、“遵循传统原则”等四种。基于以上四种原则,以《心匙》异解为题,揭示解释学原则在注疏中的贯彻程度及作用方式。第三章通过比较研究《心匙》与其他示教柬注疏的阐释学的传承与发展关系,揭示了佛教解释学原则中有关文学与教育相互作用的理论。即“改救原则”、“观根器原则”、“不相矛盾原则”、“遵循传统原则”通过注疏文章积极推动了佛教的伦理批判、佛教知识的传播及佛教经院教育的规范化。通过比较研究《心匙》与其他示教柬注疏的序跋、科判、直释、说解、旁义、引文等内容结构,考辨性地分析了贯穿其内容结构中的历史主义批评、科判标位、旁义评议、文献引释等解释方法,并进一步探讨了文学批评相关的方法与作用、文学与社会、阐释与过度阐释等议题。
其他文献
通过多年来在河西走廊大面积覆沙建坪的试验研究和总结,证实了干旱区覆沙建坪,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出茁整齐,建坪速度快,形成的草皮品质高。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文化习俗传承的载体。新疆屯垦歌曲作为一个文化整体与新疆其他各民族的原生音乐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复杂而多维的屯垦音乐
缺血性脑损伤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损伤及修复机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小胶质细胞对所处微环境、不同刺激信号产生差异应答,表现出不同的功能表型M1型、M2型,小胶质
多层稠油油藏火驱开发过程中,注气层间、平面矛盾突出,注入空气易沿单向、单层突进,火线波及不均现象严重,火线波及规律认识以及火线位置识别难度大。辽河油田的测试资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