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若干话语标记的实验语音学分析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f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话语标记的意义依赖篇章,往往会有随文释义的现象发生,学者们不得不承认话语标记的界定、功能、分类和特征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不断试图寻找更加坚实的证据来佐证自己的分析。而韵律特征一方面是说话者试图准确传达意义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听话者借以理解说话者话语意义的证据。语用功能与其韵律特征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选取典型的话语标记“对了”“要不”“问题是”,以实验语音学为主要手段,分析其不同功能下的韵律表现并进一步检验与补充话语标记的相关理论。  “对了”表达逻辑真值意义时语音最为充盈,处于半语法化状态下时语音充盈度有所削弱,并出现一些和话语标记“对了”相似的韵律特征。与表主题变化及话题转换时相比,话语标记“对了”在表主题延续时虚化程度最低,语音相对充盈,已经接近半语法化状态下的语音模式。话语标记“对了”表主题变化与话题转化时都存在“转换义”,语音相似度较高。  与非话语标记“要不”相比,话语标记的“要不”发生了停延与音量增加,调域缩小等现象,并且音段特征比较清晰。非话语标记的“要不”的“不”出现元音央化或脱落等现象。“音系缩减”概念需要结合实证研究重新界定。  部分实词语法化为话语标记在会出现“语音溶蚀”。在“问题是”语调格局实验中,跨层结构“问题是0”实验句的焦点为“问题是”,表“深究”的“问题是1”与表“否定预设”的“问题是2”的焦点均为主语,表“负面评价”的“问题是3”焦点为状语,表主题变化“问题是4”的焦点为谓语中心语。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探讨不同功能的话语标记在口语中的韵律表现,可以使对同类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个案有更加系统、深入、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并对传统语用、语义研究中得出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侧面的检验或补充。
其他文献
在中国,诗意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学话语和审美范畴,产生于古典诗歌的评价体制之中,在西方,则更多的是从美学的角度思考,指向一种审美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诗意作为一个基本的概念,是诗
李齐贤是高丽末期杰出的诗人,他以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良好的汉学修养,结合丰富的生活阅历,创作出大量汉诗作品,成为高丽时期乃至整个韩国汉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代表。本论文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