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现实的纠结——鲁迅、卡夫卡神话小说论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1990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神话人物的变体、神话氛围的呈现、神话意义的再造三个方面来探讨鲁迅、卡夫卡小说中神话元素的异同及其意蕴。 鲁迅的《故事新编》,大多改编自古代神话与传说,代表篇目有《补天》、《奔月》、《采薇》等。卡夫卡也有多篇小说改编自古典神话,代表作品有《普罗米修斯》、《塞壬的沉默》、《饥饿艺术家》等。神话的主角是神和英雄。在20世纪的文化语境中,二人笔下的大神英雄们:人类始祖——民族英雄——文化精英,皆趋于堕落的深渊。神和英雄的堕落昭示着人类自身的不堪处境。 鲁迅和卡夫卡都惯于夜间写作,黑夜赐予他们无限的神思与遐想。夜的主角之一是梦。鲁迅的小说,诸多地方涉及梦,梦成为其灵魂喘息的一种方式。卡夫卡的多篇小说具有梦的色彩,在梦的氛围中,他本人变得强大,坚定。夜的另一主角是死亡。死亡意识既是生命的推动力,也是永恒的恐惧。鲁迅、卡夫卡笔下的诸多人物,皆免不了一死的下场。借助于非现实的梦与死,鲁迅、卡夫卡关注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鲁迅、卡夫卡的小说,大多笼罩着一股神秘气息,人物被无形的大手推向绝境。本文将之命名为鲁迅的“鬼气”和卡夫卡的“神气”。鲁迅的“鬼气”如一根锁链,拖着文本前行;卡夫卡的“神气”像一张天网,控制一切。鲁迅的“鬼气”意味着恐怖和摄人心魄,卡夫卡的“神气”则带来无法承受的压抑。这两股“气”各有其根源,与民族文化、个人气质、经历、社会处境有关。体验到了现实的“鬼气”或“神气”,鲁迅毅然走上复仇之路,卡夫卡躲在地洞中暗暗受苦。方式不同,抗争的姿态一致,忧患的意识同一。
其他文献
文学虚构问题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文艺学作为文学领域中的基础性学科,理应对此有所关注。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论认为文学是对现实的摹仿,彻底否定了文学虚构的独立
随着我国报业的发展,同题新闻竞争日益激烈,而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媒体的竞争力。本文以湖南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四家报纸:湖南日报、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和潇湘晨报上的同题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