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尤其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0%的成绩令世界惊叹。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繁荣依赖传统的粗犷型生产方式,主要弊端是高污染和高能耗,无疑使环境遭受极大破坏。当前,积极引导发展方式转型成为必然要求,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与不断恶化的环境之间出现极大矛盾。未来中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应积极引导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面对发达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国外针对环境规制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主要从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及社会需求角度探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数据经验观察,发现:(1)全国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呈递增趋势,中部地区的污染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两大区域;(2)2001-2010年间,大多数省份环境规制强度呈递增趋势,说明政府干预环境污染的力度在不断加强;(3)2001-2010年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不断提高。主要原因有: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拉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基于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实证结果:(1)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环境规制强度每提高1%,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将提高1.15%;(2)技术创新、国际贸易、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均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从区域差异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则最弱。本文认为:(1)政府应当继续保持并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切实落实并保障各项环境规制措施的有效施行,从源头控制、生产过程和污染治理三大方向出发确保环境规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尤其是中部地区,更要加强环境建设性措施、环境处罚性措施及环境监督型措施的施行;(2)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调整并实现出口贸易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积极引导社会投流向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效率高以及产出能力高的生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