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和碳掺杂的稀磁半导体及双核锰分子磁体性质的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全势线性化缀加平面波方法(FP-LAPW),研究了本征非磁性元素钙掺杂氮化镓、钛掺杂氮化铝和碳掺杂硫化锌的电子结构和性质,及双核锰分子磁体Mn2(dpp)2(H2O)2Cl4]·2H2O,dpp=2,3-bis (2-paridyl)pyrazine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   由于稀磁半导体材料在自旋电子学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间,一批过渡族金属元素掺杂的稀磁半导体材料被陆续报道。但是在过渡族金属元素掺杂的半导体材料中容易形成具有铁磁性的杂质相,难以用现有的表征方法判断其磁性的真正来源。因此,本征非磁性元素掺杂半导体材料的磁性和其它相关性质的研究逐步得到关注。相对于传统的无机磁性材料,分子基磁性材料,具有密度小、透明度高、可低温下制备和绝缘性好等特点,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因此,开展分子基磁性材料电子结构的研究,揭示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本征非磁性元素钙掺杂的氮化镓、钛掺杂的氮化铝和碳掺杂的硫化锌半导体材料的电子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发现,本征非磁性元素掺杂形成的稀磁半导体材料也具有明显的铁磁性。相对于过渡族金属元素掺杂得到的稀磁半导体材料而言,在本文所研究的非磁性元素掺杂的体系中,非磁性元素在半导体材料中有较高的固溶度、形成较浅的杂质能级,同时可避免磁性杂质相在材料中出现。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本征非磁性元素掺杂形成的稀磁半导体材料,在自旋电子学领域会有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研究对稀磁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对双核锰分子磁体[Mn2(dpp)2(H2O)2Cl4]·2H2O,dpp=2,3-bis (2-paridyl)pyrazine的电子结构和磁性机制研究发现,该材料是分子基铁磁半导体材料,由双氯桥连接的两个Mn2+间存在较强的分子内铁磁相互作用,位于八面体晶体场中的二价锰离子d轨道上的电子与其周围的原子形成sp3d2 杂化,导致锰离子的d 轨道上电子形成高自旋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由双氯桥连接的两个具有八面体结构的锰原子有较强的分子内铁磁相互作用,是分子基磁性材料的合成和制备时优先选择的顺磁中心。
其他文献
[关键词] 领导干部;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20-0029-02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强化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有效执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意味着我们党的执政新理念,具有强烈的开拓性和
ZnO是一种Ⅱ-Ⅵ族宽禁带半导体化合物,在室温下拥有3.3eV的禁带宽度和60meV的激子束缚能,这使其在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ZnO在某些方面具有比GaN更优越的性能,如:更高
学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介观领域成为研究的新热点。近几十年来,不断有新的现象在介观体系中被发现,在这些新奇的物理现象中,量子相干效应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何
自从人们发现石墨烯、BN、过度金属硫化物等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它们特殊的拓扑结构,同时具有良好的力学、电学等物理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被广泛地应用在材料、医学等领域。2014年以来,人们在实验上制备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磷烯,同时也对砷烯和锑烯进行了科学的理论预测,他们都属于第Ⅴ主族的元素,最外层有五个电子,原子经过SP3杂化的方式成键,因此具有不同的构型。人们发现磷烯具有黑磷、蓝磷等多种同素异形体
热电材料是一类特殊的材料,它能够直接实现热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传统的固体材料由于热电转换效率较低,导致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先前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