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岗山钼矿床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内,是该区域首次发现的早三叠世斑岩型钼矿床。本文主要通过对矿床中各成矿阶段的石英进行阴极发光、成分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来限定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探讨成矿流体演化过程及特征。根据石英脉体的穿插关系和矿物共生组合,将成矿期次从早到晚依次划分为5个阶段:UST石英阶段、石英-钾长石阶段(A脉)、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阶段(B脉)、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磁黄铁矿阶段(D脉)和石英-方解石±萤石阶段(E脉)。石英阴极发光(CL)和激光烧蚀等离子质谱(LA-ICP-MS)分析表明:UST石英CL强度最大,马赛克颗粒结构明显,可观察到少量晚期脉(D脉和/或E脉)的穿插,其Ti含量主要为40100 ppm之间;A脉石英CL强度有所下降,但整体仍较亮,大部分呈现马赛克结构,可见少量晚期脉穿插其中,A脉石英中Ti含量有所下降,在2050 ppm;B脉石英CL强度下降,可见少量马赛克结构,Ti含量在1035 ppm;D脉石英CL亮度继续下降,可见石英生长环带,Ti含量在235 ppm;E脉石英强度最低,基本不可见内部特征。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包裹体主要为气液水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高-中低盐度流体;流体的沸腾作用使辉钼矿、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发生沉淀。包裹体成分主要是H2O,含少量CO2和CH4。各阶段石英中Ti的P-T等值线与气液水两相流体包裹体等容线交点表明,高岗山钼矿床的热液系统是从近岩浆热液发展而来(UST的存在也证实了这一点),UST脉的形成压力和温度分别为2.49kbars和745℃左右;A脉的形成压力和温度分别为1.63kbars和587℃左右;B脉的形成压力和温度分别为1.50kbars和525℃;D脉的形成压力和温度分别为0.63kbars和390℃;E脉中缺少金红石,考虑到脉体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对E脉形成条件估算为0.50kbars和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