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砷中毒影响因素及其生物学标志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目的:寻找山西省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发生的可疑影响因素(influencing factor),探讨地方性砷中毒暴露生物学指标(biomarker of exposure)、效应生物学指标(biomarker of effect)在慢性砷中毒预防、诊断中的意义,以及易感性生物学指标(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砷代谢产物转运相关膜转运蛋白MRP1和MRP2(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2)的基因多态性(gene polymorphism)对慢性砷中毒易感性的作用,为今后对地方性砷中毒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1)对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3个自然村的常住人口采用单纯随机抽样选取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并采集研究对象空腹肘静脉血和晨尿,共收回有效问卷239份,血样193份,尿样211份。经临床检查诊断为地方性砷中毒(皮肤损害症状,包括色素脱失、沉着、掌趾角化)的患者归为病例组,其余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2)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营养摄入和农药接触史对地方性砷中毒发病的影响。(3)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进行调整后,比较血总砷、尿总砷、肢端感觉障碍、肌无力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4)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基因组DNA,选用MRP1基因第2、17、23外显子和MRP2基因第10、18、31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片断的突变情况,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年龄、性别进行调整,比较基因突变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5)采集三个村的井水30份测定总砷含量了解人群砷暴露水平。 研究结果:(1)地方性砷中毒影响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男性)、吸烟、农药接触史会增加慢性砷中毒的危险性;多因素分析中显示年龄(OR=13.062,>57岁组)和性别(OR=3.553,男性)具有统计学意义。(2)暴露生物学指标:30份井水平均总砷含量为5.99μg/L,低于我国现行饮水砷含量标准;调整年龄、性别后,血总砷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尿总砷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效应生物学指标:调整年龄、性别后,病例组的肌无力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肢端感觉障碍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近1/4的调查者出现肢端感觉障碍。(4)易感性生物学指标:检测两组中MRP1和MRP2基因的突变情况,MRP1的第23外显子和MRP2第18外显子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未检测到突变;MRP1的第2、17外显子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总突变率分别为6.74%和10.36%;MRP2第10、31外显子总突变率分别为20.21%和3.63%。调整年龄、性别后,以上目的基因突变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1)高龄和男性是地方性砷中毒发生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患地砷病的危险性越大;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病。(2)饮用水水砷含量50μg/L以下仍会出现部分慢性砷中毒 I患者,提示我国现行的饮用水水砷含量标准需改进:血总砷含量越高,出现地方性砷中毒皮肤损害的可能性越大;以血砷预测地方性砷中毒比尿砷更加敏感。(3)肢端感觉障碍可能是慢性砷中毒较皮肤损害更早的临床表现,我国现行的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需进行改进。(4)未发现MRP1基因第2、17、23外显子和MRP2基因第10、18、31外显子突变对地方性砷中毒的影响作用。
其他文献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在计算机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里,其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正> 一、选择适宜光温条件的地区种植 玉米属喜温短日照作物,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10℃是玉米生物学上的起点温度,10℃以上的积温是玉米生长发育的有效温度。不同生态类型的
虚拟机技术具有与真实的操作系统完全隔离,不会破坏物理计算机、操作环境与真实操作环境相同、可以虚拟多个操作系统、可以单机组网等特点,本文着重阐述利用虚拟机技术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