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蓝型油菜-萝卜d染色体附加系(Rape-radish with d-chromosome addition line,AACC+dd,2n=40)是通过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upus,AACC,2n=38)与萝卜(Raphanus sativus,RR,2n=18)的杂交,经杂种染色体加倍与母本多次回交获得的具萝卜d染色体的新型油菜材料。Peterka研究发现萝卜9条染色体中——d染色体具有抗线虫效应,而芸薹属(Brassica.CC,2n=18)植物则容易受线虫病侵染。本试验目的希望通过甘蓝型油菜-萝卜d染色体附加系与甘蓝的有性杂交,能够获得具有萝卜d染色体的杂种后代,为选育具线虫抗性的新型甘蓝品种提供相关品种材料。甘蓝型油菜-萝卜d染色体附加系与甘蓝的杂交存在远缘杂交障碍,本试验选取染色体数目较多的附加系为母本、甘蓝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并通过人工干涉来促进亲和性提高。电镜观察父本花粉在附加系柱头上的萌发情况,异源花粉刺激柱头乳突细胞产生大量胼胝质以抵制花粉管的侵入,部分花粉管受阻,但仍有部分进入柱头并与胚珠结合。花粉管能与雌配子结合是有性杂交成功的先决条件。在田间去雄授粉试验中,以甘氨酸(Gly 100mg/L)、赤霉素(GA3 60mg/L)、重复授粉及无特殊处理对照(CK)对柱头进行处理,发现:三种特殊处理方式对促进杂交亲和性都有一定作用。其中GA3 60mg/L能有效提高结籽率,重复授粉对促进结角效果最好。胚胎挽救可为胚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养分和激素。本试验以不同发育天数的受精子房为培养对象,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子房培养,共获得26粒种子,并对不同子房天数和培养基效果进行比较:(1)普遍以10天左右的受精子房进行子房培养可获得高结籽率。(2)子房在“White(1963)+VB6(0.5mg/L)+VB1(0.5mg/L)+甘氨酸(15mg/L)+烟酸(2.5mg/L)+IAA(1.5 mg/L)+蔗糖(50g/L),pH=5.6”和“1/2MS+B5维生素+IAA(1.5mg/L)+蔗糖(50g/L),pH=5.8”这两种培养基上均能获得较高的结籽率,分别为3.37和4.26。田间与离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在形态学上偏向母本,个别形态标记如叶片形状等处于父母本中间型,极少数植株出现不同于父母本的浅紫色茎杆。利用已知萝卜d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引物OPE07-363与OPE03-518对子代与父母本DNA进行RAPD实验,筛选出在363bp与518bp处有与母本d染色体特异带型相同的子代植株4株,并通过SSR标记与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来鉴定杂种真实性。经鉴定,子代植株DNA模板经与引物结合、PCR扩增电泳后于167bp与248bp处显示出不同于父母本的差异带型;对4株再生苗中存活的3株进行细胞学鉴定,显微镜下观察到根尖染色体数目分别是:29、29、48(或49)。即3株再生苗:2株三倍体(ACC+d,3x=29),和1株五倍体(AACCC+dd,5x=49)或(AACCC+d,5x=48)。从而确定这三株植株确为附加系do×甘蓝的真杂种。花粉活力高低是决定植株育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醋酸洋红可与脱氢辅酶结合显红色,不具活力的花粉由于缺失脱氢辅酶从而不能染色。本试验将染色后的子代花粉与父母本相比较,子代花粉具有一定育性,但育性低,仅为11.32%;但有活力的子代花粉体大饱满,染色情况较父母本深,形态处于母父本花粉形态中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