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个核心要素,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对于解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结构发产生了深刻的演变,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城市,在城市空间结构重构的大背景下,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开展以实证为主的武汉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及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进一步认识武汉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了解城市发展动力机制、优化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总体规划中建设“宜居城市”和“创业城市”的目标要求。全文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在总结武汉市城市空间演变的基础上,从时间角度归纳出武汉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征及动力机制。第四部分从空间角度分圈层研究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布局现状以及扩散趋势,发现居住与就业均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第五部分是就业与居住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这部分首先通过对武汉市2007-2011年就业与居住的人口数据分区、分圈层两个尺度进行异速增长模型模拟,测度在扩散过程中居住和就业人口增长是否同步,进而通过对三个圈层的博内特模型模拟进一步揭示武汉市在郊区化背景下居住与就业空间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第六部分归纳武汉市目前居住与就业空间分布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建议减少对城市发展的不利影响。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结论表明:居住人口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中心集中、近郊组团、远郊分散的布局形态。并且处于郊区化的过程中,形成中心填充外围扩散的态势。就业人口形成了从老城区向外围新城区、远城区递减的趋势。在居住和就业扩散过程中出现不同步的现象,新城区成为就业和居住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存在着居住和就业双向引导的因果关系。根据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作用的关系,总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从改善交通状况、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优化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三个方面提出对策缓解城市郊区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