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硬质路面代替了原始地表,致使地表汇流时间缩短,径流下渗受阻,洪涝灾害频发。传统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以“快排”为主要目的,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要求排水系统规划时优先考虑把雨水留下来,然后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基于此,论文提出了透水路面和植草沟相结合的生态排水设计理念,下雨时吸水、蓄水,雨后补充地下水或外排。论文针对透水路面植草沟系统的渗、蓄、排能力,进行了入渗试验和蓄排试验,并借助SWMM模型,量化了透水路面植草沟在道路径流控制利用方面的作用。主要成果如下:研究了透水路面植草沟的结构设计、径流路径、运行工况,提出了径流削减率、蓄水率、径流系数的计算公式,形成了完整的透水路面植草沟径流削减理论体系。建立了透水沥青路面渗透模型。通过一维垂直渗透试验,发现植草沟土壤渗透系数的适宜范围为:3.47×10-6m/s≤K≤1.00×10-5m/s;通过一维水平渗透试验,发现土壤水平渗透系数Kh与入渗水头h的函数关系式为:Kh=-19.985h2+19.723h+4.200。通过蓄排试验,发现透水路面植草沟在小雨条件下,蓄水效应明显,暴雨条件下,雨水消纳能力逐渐趋于饱和,大部分雨水径流通过地表漫流或渗排管出流的形式排出,植草沟径流系数φ与纵向坡度i、降雨重现期P的函数关系为:φ=11i+0.114+(2.157i+0.051)Ln(P-46.667i2-3.3i-0.225),与进水强度q的函数关系为:φ=(5.343i+0.074)Lnq+13.743i+0.180。通过SWMM模型构建了研究区域渗蓄排评估模型和传统开发模型,发现透水路面植草沟在重现期为0.33a、1a、3a、5a、10a时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38.35%100%,对峰值流量的削减率为15.91%100%,达到一定降雨强度后产流时间延缓517min,峰值时间延缓513min。无论是对于径流总量、峰值流量的削减效应,还是产流时间、峰现时间的延缓效应,透水路面植草沟的运行效果均优于普通植草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