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文献资料整理、野外调查与访问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对龙胜各族自治县药用植物资源特点、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民族医药文化等进行分析,探讨县域内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途径。研究结果如下:1、龙胜县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经过调查统计,县域内共记录到维管束药用植物1640种(包括种下单位,下同),隶属222科817属。其中药用蕨类植物共有144种,隶属43科75属;药用裸子植物共有20种,隶属9科16属;药用被子植物共有1476种,隶属170科726属。县域内药用植物种类占广西药用植物总数的41.63%,占全国药用植物总数的14.71%。2、龙胜县药用植物具有优势科和优势属。含20个物种以上的科有24个,包含了781种植物。科的数量仅占总科数的10.81%,却拥有47.62%的物种数。其中菊科药用的物种数为88种,居于首位。前5个优势科为:菊科、兰科、蝶形花科、茜草科、蔷薇科等。含10个以上物种数的优势属有榕属、蓼属、紫珠属、紫金牛属、珍珠菜属、悬钩子属、荚蓬属7个属。3、龙胜县药用植物的利用绝大部分依赖野生资源。野生药用植物共有1494种,约占县域内药用植物总数的91.10%。栽培药用植物146种,约占全县药用植物总数的8.90%,其中大部分物种的主要用途不是药用,而是供食用、园林绿化等。县域内栽培较多且供药用的物种有杜仲、凹叶厚朴、罗汉果、姜黄、银杏等。4、龙胜县共记录到107种列入第四次全国中药普查重点调查药用植物,隶属59科98属。其中有61种野生重点调查植物出现在样地调查中,其余的均出现在样线调查中。通过对在样地调查中的重点物种出现频率的大小的统计,初步估算其野生蕴藏量。乔木样方中只出现了4个重点调查物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山鸡椒;灌木样方中出现了17个调查物种,殊砂根、菝葜、虎杖、钩藤、常山、山香圆、金樱子出现的频率较高;草本样方中出现31个重点调查物种,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紫萁、千里光、白茅、野葛、金毛狗、土牛膝。5、龙胜县药用植物以草本为主,其次为灌木与藤本类,乔木类药用植物相对较少。其中草本类共有897种,占药用植物总数的54.70%,药用灌木、亚灌木和攀缘状灌木类共有301种,占药用植物总数的18.35%;药用藤本植物有237种,占药用植物总数的14.45%。乔木类药用植物所占比例最小,共有205种,占药用植物总数的12.50%。6、龙胜县药用植物使用的药用部位主要以全草类和根、根茎类为主。对药用植物药用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全草类,使用频次为662次,占县域内药用部位总频次的31.04%;根、根茎类居于第二位,为542次,占总频数的25.41%。不同药用部位对相关物种的资源影响不一样。7、龙胜县药用植物功效类型丰富,其中以活血化瘀类、祛风除湿类、清热解毒类、止咳平喘类、利水渗湿类、止血类这几种功效类型为主。具活血化瘀类功效的药用植物最多,有525种,占药用植物物种总数的32.01%,占各类疗效总数的17.15%。清热解毒类、祛风除湿类、止咳平喘类、利水渗湿类、止血类这5种功效类型的药用植物种数也比较多,止泻止带类、解表类、消食类、补药类、降压降脂类其他类型相对较少。8、龙胜县有毒药用植物共记录到104种,占药用植物种数的6.34%,隶属51科81属。其中天南星科含有毒植物7种,种数最多;含2-5种有毒植物的科有大戟科、马钱科、茄科、延龄草科、瑞香科等24个科;含1种有毒植物的科有木通科、防己科、马兜铃科、金粟兰科、虎耳草科等26个科。有毒药用植物常具强烈的生物活性,安全范围小,容易出现中毒症状。对于有毒药用植物的使用,需要谨慎。9、龙胜县瑶族医药和侗族医药各具特色,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中医药文化。瑶族医药中,按药物不同的性能特点分为风药、打药和风打相兼药。药浴是瑶族民众预防疾病、对抗疾病、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当地药浴习俗一直延续,共记录到29种常用的药浴植物。龙胜县侗族民间常用传统药用植物有105种,隶属于58科101属。侗族医药中对疾病、植物的命名、诊疗方法等比较具民族特色。由于种种原因,瑶族医药和侗族医药都面临失传的危险,亟需加强对民族医药的调查与整理。10、龙胜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记录到74种,隶属25科52属,占药用植物总数的4.51%。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18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植物54种。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为的干扰等原因,一些药用植物的野生资源量正在缩小。通过野外生存现状与利用情况进行评估,建议将域内93种非国家或自治区重点保护的物种列入本县的药用植物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