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和贫穷形势严峻,探究土壤侵蚀影响机制,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2010年大方县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和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利用AcrGIS和SPSS软件,引入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土壤侵蚀率、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对比分析不同地形和岩性背景下各地类的土壤侵蚀强度,并基于1km×1km网格地图对不同岩性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壤侵蚀强度进行秩相关性分析,揭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结论如下:(1)研究区的主要地类是灌木林地、旱地,土壤侵蚀严重;(2)旱地土壤侵蚀强度最大,是剧烈侵蚀的主要源头;其次为工矿用地,极强烈侵蚀比重在所有地类中最大;草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其它林地和裸地土壤侵蚀强度较低;水田、水体和其它建设用地基本不存在明显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旱地>工矿用地>草地>裸地>其它林地>灌木林地>有林地>水田、水体、其它建设用地。(3)简单的面积分析并不能得到地形和岩性对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及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规律,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更能反映土壤侵蚀情况及剧烈程度。研究区岩性对不同地类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大于地形,各地类的土壤侵蚀强度与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呈反比。因此,喀斯特生态区土壤侵蚀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区应分开对比研究。(4)排除其它因子影响后,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壤侵蚀强度秩相关分析结果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地利用程度高土壤侵蚀强度也高,反之亦然。(5)不同岩性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相关性差异明显。随着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增大,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越高,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相关性增大。喀斯特地貌区生态脆弱,土地利用强度直接影响土壤侵蚀强度;非喀斯特地貌区土壤侵蚀受地形、降水等因子影响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