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施蒂纳虚无主义的批判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onglifa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性背景下,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复杂关系。一方面,增长的社会财富为人的生活带来了更好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世俗化进程在加快,物欲冲击着人性,功利主义泛滥,社会联结力量削弱,崇高信仰受到贬抑和漠视,导致了反对超感性价值、废除其有效性的虚无主义问题。在传统形而上学没落、人的工具理性凸显的前提下,如何克服由人的工具理性的僭越所导致的虚无主义状态已是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早在与施蒂纳的思想交锋中察觉到这一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中马克思花费了大量笔墨批判施蒂纳通过“唯一者”表现出来的虚无主义,但这部分内容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与挖掘。研究马克思在“圣麦克斯”章中批判施蒂纳虚无主义的思想,既有助于拓宽《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思路,深入认识唯物史观的形成路径,以及彰显马克思哲学生命力,又有助于引发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反思,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虚无主义现象以及避免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从阅读经典文本出发,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系统梳理了施蒂纳“唯一者”的生成过程,介绍“唯一者”哲学思想。本文探讨了马克思批判施蒂纳虚无主义的三个动因,并从历史、人性、政治的角度揭示马克思对施蒂纳虚无主义的批判:其一,施蒂纳把单个人的人生阶段分割成三个部分,马克思揭示出施蒂纳以人生的儿童阶段来追求事物本质的荒谬性,识破施蒂纳在人生的青年阶段耍的三个花招,批判施蒂纳所描绘的成人形体的虚构性。施蒂纳依据这种虚构的“人”的个人传记进一步杜撰了人类历史,将人类发展史描述为古代人、近代人、“我”。马克思揭示出施蒂纳演绎的历史观实际上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看到观念背后的物质变化和社会变化。其二,施蒂纳的“唯一者”信奉利己主义价值观,他以庸俗、自我牺牲、自我一致来区分利己主义者,分别与单个人和人类历史相对应。马克思通过考察施蒂纳的利己主义者,指出利益在人类社会中的确有个人和普遍之分,但施蒂纳没有看到这两方面产生的条件——个人生活经验,从而揭示出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高度抽象性,否认其为创造者。其三,马克思批判施蒂纳无法准确把握法、国家、私有制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施蒂纳抛弃了法同现实的人的联系、颠倒国家与法律的关系、把私有财产等同于国家财产。施蒂纳在坚持国家就是苦难源头的思想基础上主张消灭国家,建立一个无政府的“利己主义联盟”。马克思指出“利己主义联盟”是脱离现实经验的理论抽象,不可能成为现代人的价值旨归,从而深化了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认同。本文剖析了当代中国虚无主义的产生及其特质,指出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困境与社会的高速运转和流变、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侵入有关。尽管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不是建立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上,但也表现出对传统的不当拒斥,尤其在精神领域的虚无主义带有把人性抽象化的因素。马克思在对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运用的批判方法、观点以及提出的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仍然对我国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被誉为藏族文化宝库的德格印经院,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它由第四十二世德格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创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距今已历260多年。 德格印经院与拉萨布达
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特征是水体中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磷被认为是有害藻类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因此,削减水体中磷的浓度有利
重度脑外伤病人易并发应激性溃疡、肠源性感染,这与其创伤后胃黏膜低灌注致胃肠黏膜屏障损害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简便、微创的监测指标胃黏膜pH值、Pg—aCO2(胃黏膜
变分原理的推导一般采用试凑法或Lagrange乘子法.基于固体瞬态热传导的微分方程,利用奥奇西克分部积分法建立固体含源导热问题的Hamilton原理.该原理可以用于构建新的有限元
利用逐线积分法(LBL)计算得到了大气分子红外吸收信息,结合不同形状冰晶粒子的单次散射特性,通过离散纵标法(DISORT),模拟计算了由实心六棱柱状冰晶粒子组成的卷云在波长为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