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水源普遍遭受污染,水质标准不断提高,饮用水深度处理和新型水处理药剂的研发,是水处理领域热点课题之一。本课题在对珠江水系东江、西江、北江水源水质及咸潮影响的采样调研基础上,进行模拟配水实验,跟踪监测感潮水在含臭氧活性炭全流程处理工艺处理过程中臭氧氧化副产物溴酸盐和甲醛的生成和转化情况,系统地评估珠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氧化副产物风险。同时,探讨可变电荷土壤吸附去除溴酸盐可能性,侧重考察初始pH值、土壤投加量、溴酸盐初始浓度和温度的影响,了解可变电荷土壤吸附溴酸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并以珠江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一种新型含锆混凝剂混凝效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珠江三角洲地区水源水中丰水期溴离子含量较低,溴酸盐生成风险不大,但是枯水期海水倒灌会引起水中氯离子浓度倍增,珠三角地区受咸潮影响水源水的监测数据可以得出氯离子和溴离子之间的线性关系:[Br-]=3.3769[Cl-]–11.849,R2=0.9997。海水倒灌可引起溴离子浓度升高,当Br->50μg/L时,在一定的处理条件下BrO3-的生成量就有可能超过水质标准(10μg/L)。珠江三角州地区存在溴酸盐超标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咸潮。通过感潮水源的试验研究可知,各处理单元产生或去除BrO3-有很多差异。主臭氧过程Br-转化为BrO3-的转化率普遍高于预臭氧过程Br-转化为BrO3-的转化率,预臭氧过程溴酸盐转化率为1.0~9.0%,主臭氧阶段酸盐生成率10.0~33.0%。当感潮水中Cl-初始浓度达到50mg/L时,经臭氧活性炭工艺处理后其出水中BrO3-浓度就有了超标的风险。而水源受污染较严重,尤其是氨氮、CODMn浓度较高时,经臭氧工艺处理后对溴酸盐的抑制效果较好,而且混凝过滤和活性炭工艺段对溴酸盐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试验所用原水经臭氧活性碳工艺处理过程中,甲醛最高浓度均不超过0.01mg/L,超标风险较低。初始pH、土壤投加量、溴酸盐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因素会影响“可变电荷土壤”对溴酸盐的吸附率。三种土壤吸附溴酸盐效果均随着初始pH值的升高而降低;三种土壤对溴酸盐的随着溴酸盐初始浓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湛江砖红壤和广州赤红壤对溴酸盐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徐闻砖红壤对溴酸盐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三种可变电荷土壤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当吸附时间为2h时,三种土壤对溴酸盐的吸附率均可以达到一个稳定值,超过这个吸附时间,吸附率增加比较缓慢,而且湛江砖红壤和广州赤红壤对溴酸盐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新型混凝剂在pH值为4.4,投加量为0.05mmol/L时,浊度去除率可达87.0%;新型混凝剂具有反应速度快、形成絮体大而密实、沉降速度快、浊度去除率高等优点,是一种潜在的高效水处理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