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刘西渭为笔名享誉文坛的李健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作家、翻译家及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当我们回顾李健吾文学的诞生、发扬、寂灭及复燃的全过程,不难发现李健吾文学总与法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现今学界多以单一形态文学理论观照李健吾某部单篇作品,对其与法国文学关系观照不足,更对其文学接受法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上呈现的诗化面貌有所忽略。事实上,李健吾从法国文学理论的花园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刘西渭为笔名享誉文坛的李健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文艺理论家、戏剧家、作家、翻译家及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当我们回顾李健吾文学的诞生、发扬、寂灭及复燃的全过程,不难发现李健吾文学总与法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现今学界多以单一形态文学理论观照李健吾某部单篇作品,对其与法国文学关系观照不足,更对其文学接受法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基础上呈现的诗化面貌有所忽略。事实上,李健吾从法国文学理论的花园里撷取了现实主义之花,更为这朵寓意现实的花朵添上了诗意的色彩。在对李健吾文学的总体性研究中,对其来源于法国文学的诗化的现实主义的研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一环。绪论部分对李健吾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阐述本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论述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本文做的是一种对李健吾研究在范型上的突破: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李健吾文学深挖,以此探寻李健吾对法国文学接受与化用后,在其作品中呈现出的诗化的现实主义特征。第二章主要考察李健吾文学的发生场,并探究李健吾对法国文学的审美养成。首先,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中,追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以及法国文学如何成为李健吾文学的有效参照与背景,以期完成对李健吾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思想形成过程的考察。其次,通过对李金发、戴望舒、李劼人和傅雷等同时代公认的受法国文学影响较大的文学家们对法国文学的接受与李健吾进行比较分析,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思考:第一,李健吾对法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接受与他放弃法国象征主义之因;第二,李健吾对现实主义的选择以及他的现实主义属性问题。以此为据,把握李健吾文学中的法国文学语境。第三章首先通过分析李健吾翻译作品的核心文本《包法利夫人》与其终身关注的核心作家福楼拜,试图对李健吾文学审美精神的发展时期加以还原,验证李健吾游走在艺术与现实之间的思想。其次,《包法利夫人》作为李健吾翻译生涯中的核心部分,体现了其对法国文学的整体认识,并暗含着李健吾充满了时代诉求的期待视野。第三,《包法利夫人》并没有随着李健吾翻译的完成而结束,它的审美生命通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多维阐释、新时代的翻译工作以及后续作家对包法利夫人形象的本土化改造在中国得以延续。最后,通过分析李健吾对福楼拜精神世界的洞察,寻找“福楼拜问题”的答案。第四章围绕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活动进行铺陈。重点考察李健吾在接受了法国带有实证精神的现实主义观的基础上,其文论中表现的诗意风格。经分析发现,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活动带有一定地域性:当他居于北京时,其文学批评更倾向于学院派主导的博学批评,追求文学批评中的实证性。当他滞留上海,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活动体现得更多的是中法思维在批评范式上的通融。以此引发我们的几点思考:第一,李健吾文学批评是中国当时需要的文学批评范式;第二,对印象主义批评的批评标准进行讨论。此外,在批评活动中李健吾裂变出来的诗化与现实化的两个自我,体现了李健吾在批评活动中的洞见和盲视,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第五章聚焦于李健吾的改编剧与法国戏剧理论之间的关系。李健吾通过对法国戏剧的改编再创造,完成了文学审美接受范式上的突破。在这一阶段,李健吾不再困囿于诗意与现实无法平衡的藩篱,迫于生计,他开始逐渐向现实靠拢。首先,受到法国近代戏剧定义论战的影响,李健吾的改编剧重点在莫里哀的戏剧上下功夫,对西欧古典戏剧的浪漫性与古典性进行了符合中国当时国情与市场接受上的取舍。其次,本章将以《金小玉》为例,探讨李健吾如何以文本塑造历史,使观众的视野发生融合,并发挥改编剧的社会功能潜势作用,从而实现了自身在文学审美在社会现实功能方面的突破。第六章关注李健吾在文学审美上鲜有人察的一面,即他的散文在审美文化书写、民族文化认识及个人政治主张三方面都对蒙田随笔中的思想有着借鉴、吸收与创发的痕迹,通过对这三条脉络的梳理,厘清李健吾作为“超级读者”对蒙田思想的接受与发微的同时,进一步观察李健吾充满了艺术氤氲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下一章观照从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股力量结合下的李健吾式人文思想做铺垫。第七章侧重考查法国人文精神参照下的李健吾人文思想,将福楼拜与李健吾的人文精神做文学接受土壤溯源与异同比较,以此解析李健吾的文学谱系,并发现李健吾在政治干预下的艺术之路仍旧充满了他从未消失的文学感知力。最后一节考查的是李健吾文学的接受场。在新世纪的中国,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已然复苏,对李健吾文学的传承场与再生场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读者接受李健吾文学的心理——社会环境。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通过对李健吾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文学管窥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李健吾与法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脉络进行梳理,从而对百年中国“西学东渐”的学术接受整体路径研究进行有效补充。
其他文献
光动力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与传统化疗、放疗相比,具有选择性高、微创性和副作用小等优势,已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氧气、光源、光敏剂是光动力治疗的三大基本要素。然而,由于实体瘤内氧气浓度较低,无法提供充足的氧源支撑光动力过程,严重阻碍了光动力治疗的有效性。此外,由于生物组织对紫外和可见光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散射,传统光敏剂的激发波长较短,无法穿透组织到达深度肿瘤内部,所以难以实现深度肿瘤的有效
近年来,二维(2D)材料因其丰富且可调的电子、光学和力学等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以及在光电探测器、晶体管、发光二极管和催化等领域的令人兴奋的潜在应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范德华(vd W)异质结和vd W超晶格为各种各样的2D材料的集成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打破了异质结和超晶格制备过程中的晶格匹配的限制,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应用构筑丰富的材料平台。到目前为止,2D vd W异质结和vd W超
工程爆破作为一种经济、高效、适用性广的施工手段,被广泛运用在水利水电工程坝基、边坡和隧洞开挖过程中,其带来施工便利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诱发的一系列有害效应,作为公害之首的爆破振动的预报和控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对于评价爆破振动安全的标准,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爆破振动频率是两个最重要的爆破安全标准判据。由于爆破振动信号的频率成分及其变化规律更加的复杂,相比于对质点振动峰值速度衰减预测成熟而深入的
非对称无机纳米材料是指在其相反的两面具有不对称的形状或组分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能源、传感、光电器件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吸引着广泛关注。非对称无机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形貌及组分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因此,开发形貌和组分可控的制备技术已经成为非对称无机纳米材料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尽管,目前有各种非对称纳米粒子制备技术,但这些技术只是针对特定的材料而言,不具备普适性,而且可控性差、
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在给汽车带来更高水平的驾驶效率和驾驶体验的同时,也使得车辆暴露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风险之中。随着信息科学与汽车工业的深度融合,汽车朝着人-车-计算机三元世界交叉融合,信息安全风险同样会威胁人和车的实体安全。不同于针对传统信息设备的网络攻击,攻击者可以通过入侵安全关键车内网获得对智能汽车运动的控制权限。基于这一能力,网络犯罪组织或者汽车黑客可利用汽车这一媒介发动恶性攻击甚至恐怖袭击,
虽然我国工业源挥发酚的排放总量在逐年下降,但内陆水域挥发酚污染依然严峻,这不仅影响着水生系统的稳定,也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开发可有效去除或中和苯酚及其衍生物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氧化还原酶促生物法因同时具有微生物可将酚类化合物降解为无毒产物和可以克服污染物抑制作用的特点脱颖而出。加之酶固定化技术的兴起,使得该方法在环境污染控制中备受关注。然而,固定化酶构象变化及其与酶活性、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化石燃料的大量消耗,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两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光催化技术作为高级氧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太阳能为驱动力,具有节能环保、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因此有望成为新一代环境治理技术。溴氧化铋(BiOBr)是一类重要的V-VI-VII三元无机半导体,因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见光吸收性、无毒性、抗腐蚀性和自发的内建电场而被作为光催化剂广泛
抗生素作为新兴有机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环境水体中的残留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不断增殖扩散,这将对公众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开发环境友好且高效的抗生素污染水体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型高级氧化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净化能力强、能耗低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众多的光催化材料当中,石墨相氮化碳(g-C3N4)由于安全无毒、制备简单
随着柔性光电技术与产业的兴起,基于有机结构的电子和光学功能材料受到高度重视,其研究与应用开发为未来光电分子器件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芳基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光电分子基元,蕴含丰富的光物理化学功能:一方面,其在光驱动下具有异构化、环化、二聚等反应活性,可构建灵敏度高、可逆性强的智能变色响应材料,在分子机器、信息存储、防伪等领域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其作为聚集诱导发光(AIE)活性分子的典型基元,可构建功能先
省会书院始见于明代,是地方大吏自发在省会建立的招收通省士子肄业的高等级书院。明代省会书院的主要建设者是提学官,是其为扭转官学积弊而创设的兴学举措。随着王学在中晚明广泛兴起,在思想与制度上对省会书院产生双重渗透,打破了既有的书院建设模式与官学体制,引发了万历三年张居正的学政制度改革。在新制度下,提学官失去了通过建设书院衍生的“教士”职能,而向着科举“校士”专官转变。明末省会书院在延续传统办学模式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