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对营林投入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集体林改和林种结构视角的解释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劳动力加速转移,农村区域的劳动力资源逐渐稀缺,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不争的事实。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主要聚焦在农地领域。理性的农户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一方面会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用机械等省工性资本替代劳动力投入;另一方面,在资源禀赋既定的条件下,农户将倾向于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来应对生产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是传统林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研究其成本上升对营林投入的影响至关重要。始于2003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户更加完整的经营自主权,在此制度前提下,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如何影响农户营林投入结构?背后的经济机理和作用路径是什么?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厘清农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时林业生产决策的行为逻辑,为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首先,通过梳理文献,理论分析劳动力成上升对农户营林投入结构调整的影响。将产权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撑点,针对劳动力成本与营林投入结构调整的理论关系展开分析。当满足机械等省工性资本替代劳动力的可行性条件时,农户通过购买机械及其服务减少劳动力投入,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营林投入结构资本深化。然而,当资本难以替代劳动力时,高附加值的经济林成为农户较好的选择,但经济林劳动力密集型特征阻碍了投入结构资本深化。其次,本文采用从理论到实证进而提出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全国9省(区)开展的农户调查数据,构建IV-Tobit模型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营林投入结构的影响,并建立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林种结构在其中的中介作用;(2)从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实际林情出发,构建调节效应,探讨集体林改对林种结构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以明晰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营林投入结构的具体作用路径。基于上述创新性研究内容,得出如下结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诱导农户使用资本替代劳动力,促进营林投入结构资本深化;不同林种在投入要素密集度上存在差异,林种结构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营林投入结构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同时,集体林改影响比较收益与林种结构的关系而调节林种结构的中介效应。即2003年开始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赋予了农户经营自主权,在比较收益的趋动下,林种结构“趋经济林化”。相较于用材林,经济林更偏向于劳动力密集型林种,其种植比例的增加强化了农户对劳动力投入的需求,进而调节了林种结构中介效应的强弱,抵减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导致营林投入呈现固化状态。基于此,论文提出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约束、升级营林投入结构和促进林业产业长足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中国林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劳动力投入依赖特点,在集体林改和比较收益作用下,林种结构“趋经济林化”的动态调整趋势将持续加强,林业投入结构可能长期固化在劳动力集约状态,陷入徘徊困境。因此,对中国林业生产发展和农户营林投入结构应持谨慎态度。第二,在林种结构调整过程中,集体林改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产权稳定性越高,农户决策自由空间越大,在比较收益趋动下种植效益更高的林种动力越强。现阶段,木材价格体系仍然未能完全市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价格机制的发挥,对农户用材林收益产生不利影响。有关部门应该完善木材市场,提高用材林经济效益,为林业投入结构提供升级空间。第三,林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是用材林劳动力投入需求较少,如若能实现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不仅能通过闲暇时间非农就业增加农户收入,还能兼顾林业生产。
其他文献
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大量团干部下沉到抗疫一线,他们的示范带头、一线引领,增加了队伍的凝聚力,也成为构筑抗疫青春防线的坚实力量。力量集结到阵地,凝聚青年身影疫情发生后,团上海市委发布《让青春在抗疫大局中闪闪发光—致全市各级团组织、共青团员、青少年的一封信》,发布《抗疫同心志愿同行—致全市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以及《致全市青联委员和各级青联组织的倡议书》,号召全市各级团组织、
期刊
目前,我国已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开创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三农”问题是我国继续推进乡村振兴进程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很现实的问题,它既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又关乎国家发展,而农村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不足,存在金融主体少、可供农户选择的融资方式单一、农户抵押担保物的数量少、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导致农户的借贷需求不能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完成此项任务的关键点在于我国能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由于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而农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点,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当代的农业生产经营中,除了家庭式生产以外,各类农业生产组织也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些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为农户提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但在农村偏远地区,存在着农户金融需求较为单一,农户投资和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且农户有效的金融需求存在着部分未被满足的现象,部分农户仍然不能以合理的途径和价格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其更愿意将信贷资本集中在能够带来高收益的优质群体上,同时由于农户的生产经营
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同时房地产贷款具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和较高的收益率。所以,房地产信贷项目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构成部分,房地产项目信贷风险管理也成为银行工作的关键一环。房地产开发项目信贷风险管理就是从房地产项目着手,从宏观层面、企业层面、项目层面识别和评估项目信贷风险并针对风险防控措施,确保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同时赚取高额利润。本文以SY银行H公司城中村改造项目贷款为分析案例,探讨商业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水平也相应的水涨船高。而现在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课外辅导作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短板。因此参加课外辅导机构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作为“教育投资”的理念开始逐步被大众所接受,而且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不断涌现,竞争激励,同质化严重,生存难。X教育机构创办于2005年,目前拥有2
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户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逐年增加,同时随意处置的畜禽粪便、农药瓶等农业废弃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耕地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尤其是对土壤产生严重危害,将导致一系列农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个体,其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
当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缓和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分类回收处理不仅可以降低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成本,还可以实现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循环化和无害化,同时也可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对建设生态宜居农村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研究,较少涉及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尤其是对西部偏远农村的研究更少;且研究更多的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意愿或者行为
宅基地退出作为国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实践,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试点地区推行中,补偿方式简单,补偿标准过低,难以达到农户补偿预期是阻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进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对失去宅基地的功能效用,必然期望增加到在退出补偿中。此外,不同农户家庭所处生命周期不同,其农户家庭的供养系数、抵御风险能力、生产生活需求均会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