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矫正风险评估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基于刑罚人道化理论、教育刑理论、复归理论、刑事政策学、行刑经济化等理论观念之勃兴,行刑社会化已成现代刑罚理论之重要组成部分,行刑社会化之滥觞,致使社区矫正俨然成为国内外矫治犯罪者的优选方案。然而,社会矫正风险评估却为社区矫正进一步发展之巨大障碍。因为,在关于社区矫正的众多研究问题之中,科学的、高智能化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完善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制度还没有形成。故而,论文在探索我国当前社区矫正发展内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十多年来取得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之良好经验和效果,以福建省为样本展开实践研究,由点及面,引入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理论,科学建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以期为我国社区矫正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全文除引言外分为五章,共14万余字。第一章行刑社会化之滥觞与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之提出。行刑是刑罚实现的关键性环节,随着行刑方式的变迁,行刑目的和行刑价值学说也发生着改变。随着19世纪后期犯罪原因多元论、人道主义理论、刑罚个别化理论、标签理论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行刑社会化理论应运而生,要求在行刑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罪犯的权利并确保他们在重新返回社会时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社区矫正萌芽并逐步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巨大发展,社区矫正及其风险评估在刑事、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风险评估作为社区矫正中的一个关键研究领域,现代缓刑之父John Augustus最早提出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思想并付诸实践,John Augustus的努力导致了1878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了美国第一部缓刑法,并促进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制度的发展。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本质是应用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对拟矫正人员或者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性中的再犯可能性做出评价和预测,在社区矫正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二章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概况。本章为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概念解析、理论基础、规范基础和我国当前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社区矫正中被矫正人员的风险主要是被矫正人员的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主要从危险维度和需要维度两个维度进行评价,通常采用量化评分表等方法评估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性程度,根据打分进行分类并确定不同的等级,并采取不同强度的监管矫正措施。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类,即入矫前的风险个案评估、矫正中的人身危险性评估、解除社区矫正前的综合评估。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主要建立在社区参与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刑罚预防及刑罚个别化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并具有较为充分的规范基础。我国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主要有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法,但存在诸多问题:评估主体不明确,评估者力量薄弱;评价指标选取不规范、评估方法不科学;社区矫正评估信息的获取和评估工作的衔接方面有待提高;风险评估的效力和评估立法有待健全和完善。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阻碍着社区矫正制度发展及实践效果,鉴于此,极有必要探索科学实效的社区矫正评估方法。第三章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研究。本章具体研究了构成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体系的方法和制度,包括评价指标的选择、量表的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评估分类的理论等。社区矫正人身危险性风险评估,须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静态与动态性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合理选取风险评估评价指标,社区矫正中被矫正人员的风险来源或者因素可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犯罪情况、矫正情况,通过研究建立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研究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可以较为准确快速的得到拟矫正人员或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可能性。在用评价指标对拟矫正人员或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估时,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来探讨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被评估人员之行为。论文在进行社区矫正风险建模分析与研究基础上,借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于系统本身运行规律的分析,并结合系统已有的实验或统计数据,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方法,并对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分类方法进行了理论探索。第四章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实证分析研究。本章以福建省为例证,对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进行实证分析与实践验证。自2006年,福建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并由政策层面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对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进行了较有创新的探索,但福建省更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只有少数地区制定了量表进行人员危险性风险评估。从当下实践来看,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普遍存在评价因素的选取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不规范,评价方法不科学,从而导致在评估的准确性方面也需要提高,社会认知度和知晓率不高、缺乏制度性保障、专业化难实现等诸多问题。论文以福建省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为视角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设计相关的研究方案,进行问卷访谈和实验等,在福建省实证研究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将为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客观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方法和体系提供基础和参照。其中,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在风险评估因素和量表、社会支持调研等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基于神经网络的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系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研究,并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方法的改进和评估机制的探讨。同时,鉴于对事物的态度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层面的、内隐的,被测个体很容易受到“社会称许性”和外界的影响从而不能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准确了解被测试个体的真实想法,提出应用IAT内隐联想测验、心理测试等来辅助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第五章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制度构建与立法探析。本章为全文之落脚点,针对我国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制度与立法进行了探析,研究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主体建设、公众参与、立法效力、证据补强、以及对不同对象的法律规定等问题。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在我国的社区矫正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未来社区矫正立法需要明确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决定主体和执行主体以及该类主体应有的专业素质等。由于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应当吸纳公众的参与特别是与犯罪者同一社区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方式可以多元化。一个授权的专业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给出的专业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结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应当具有完全效力,法院或者相关机构应当采纳,非经充分理由不得推翻或者拒绝采纳。论文呼吁从国家层面高度尽快制定一个《社区矫正法》,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法律规范全部纳入以《社区矫正法》为基础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而对于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具体的方法、标准等,鉴于技术的不断发展、评估方法的不断改进,可以以分则或者附件的形式体现在《社区矫正法》里。同时兼顾各省市区发展不平衡,允许各省市从现状和长远考虑制定地方性法律或规章,从而形成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相互补充的的包含风险评估的社区矫正法律体系。
其他文献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本标准使用新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EC60065:2005第7.1版《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英文版)。
单季稻虽然没有多季稻的产量多,但是,单季稻因为口感更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是我国重要的主粮作物之一。本文重点研究了单季稻的各种常见病害的成因及防治办法,认为通过绿色可持续
本文介绍了重症监护技术协作网络对网络中心ICU护士进行专科护理培训的具体做法。其培训做法如下:①拟订培训预案;②确定量化指标;③确定培训形式;④采取定期考核;⑤实行专职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