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型元素在当代空间形态中的转译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42次 | 上传用户:solovi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全球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与紧密,文化趋同的倾向大有席卷全球的势头。建筑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技术的变革也逐渐走向趋同,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社会对新功能与新材料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文化的关注,因而建筑的文化特征逐渐消失,一些可以代表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也渐渐消失,城市景象陷入了无序混乱的尴尬境地。在这种现实下,全球的设计师都在反思,该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找到属于自身文化的价值,从而避免迷失于国际风格之中。设计师也越来越意识到与技术相比较,文化才是一个区域与国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内在价值,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长久影响的东西。关于传统文化转译的研究是在传统与建筑之间寻找一个转化的契合点,从意义承载和表达的角度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探索。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达脱离不了具体的物质载体,毕竟建筑最终是以形态来表达意义的。而意义和形态关系的解析,正是符号学理论所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选择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结合当代建筑实例,展开传统文化转译的分析和讨论。对传统转译所涉及到的传统、建筑、现代等概念进行梳理,并对中国建筑创作传统延续的历程进行了辨析,梳理了传统转译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符号学理论对建筑传达意义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从而构建了传统转译的系统模型。其次,分别从主客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传统转译信息的表达途径和解读过程。最后,针对传统转译内涵层和外延层提出了“形”与“意”两个层面的转译策略。传统文化的承续不单纯涉及到技术、材料的转变影响,还受到新的社会思想的影响,是一个抽象的思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跳出单纯的形象,跳出惯用的词语,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审美意识和空间意识进行抽象和凝练的基础上,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识契合的新的形式表达,从而达到对传统“形神皆备”的延续与创新。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