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液相汽化沉积制备ZrC-SiC改性C/C复合材料研究

来源 :西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we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高温陶瓷(UHTCs)改性C/C复合材料(C/C-UHTCs)结合了UHTCs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以及C/C复合材料良好的力学性能,是广泛使用的高温结构材料。然而,目前制备C/C-UHTCs复合材料的方法存在致密化效率低、UHTCs分布不均匀等缺点。化学液相汽化沉积(CLVD)是一种制备C/C复合材料的工艺方法,该工艺具有致密化效率高、操作简单,可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进行调控等优点。但目前将CLVD工艺用于制备C/C-UHTCs复合材料的研究较少,并且关于复合材料的沉积机理,工艺参数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也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采用CLVD工艺制备了Zr C和Zr C-Si C改性C/C复合材料,并构建Si C NW/Py C核壳结构对Zr C-Si C改性C/C复合材料进行增强增韧。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沉积机理、微观结构和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制备了C/C-Zr C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在CLVD工艺中的沉积行为和机理,探索了沉积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沉积过程中,预制体的径向中心处率先形成沉积前沿,并且沉积前沿向未致密区移动,使得复合材料逐渐致密化;在沉积温度为800-900℃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致密,Zr C含量较高且分布均匀,基体与纤维的界面结合较好;当沉积温度升高到1000-1100℃时,复合材料的孔隙率升高,Zr C的含量降低且出现偏聚分布;沉积温度为900℃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最高,达到160.26 MPa,在4.18 MW/m~2的热流条件下烧蚀60 s后,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最低,分别为3.10×10-3mm/s和2.57×10-3g/s。制备了梯度分布Zr C-Si C改性C/C复合材料,研究了前驱体加入速率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考察了梯度分布结构对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复合材料烧蚀表面氧化层的形成和演变机理。结果表明:当前驱体加入速率为30和50 g/h时,Zr C含量从复合材料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小,而Si C含量逐渐升高,呈梯度分布趋势;当前驱体加入速率增加到70 g/h时,复合材料边缘处陶瓷含量高,而中心处陶瓷含量低,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在2.38MW/m~2的热流条件下烧蚀90 s后,前驱体加入速率为50 g/h制备的梯度分布改性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为0.52×10-3mm/s和0.39×10-3g/s,比均匀分布改性复合材料减小了66.7%和60.9%,在4.18 MW/m~2的热流条件下烧蚀90s后,梯度分布改性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为1.59×10-3mm/s和1.57×10-3g/s,比均匀分布改性复合材料减小了67.2%和55.9%,表明在两种烧蚀环境下梯度分布改性复合材料比均匀分布改性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更好;Zr C和Si C的梯度分布使得烧蚀表面形成了不同组分的氧化层,烧蚀中心表面为Zr O2层,靠近烧蚀中心的过渡区表面为富集Zr O2的Zr O2-Si O2层,靠近烧蚀边缘的过渡区表面为富集Si O2的Zr O2-Si O2层,烧蚀边缘表面为具有Si O2纳米线的Si O2层。采用CLVD结合前驱体浸渍裂解(PIP)法制备了C/C-Zr C-Si C复合材料,研究了两种工艺的致密化特点以及沉积时间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弯曲性能和抗烧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结果表明:CLVD工艺优先填充无纬布层,而PIP工艺优先填充网胎层;当CLVD工艺中的沉积时间为8 h时,复合材料的密度较高,陶瓷分布均匀,使得弯曲性能和抗烧蚀性能较好,而缩短或者延长沉积时间都降低了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和抗烧蚀性能;联合工艺的引入,改善了复合材料无纬布层和网胎层的陶瓷分布,有助于烧蚀过程中连续氧化层的形成,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制备了Si C NW/Py C核壳结构增韧的C/C-Zr C-Si C复合材料,研究了Si C NW的生长机理,探索了Py C沉积时间对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弯曲性能和抗烧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核壳结构的增韧机制以及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为1700℃时,Si C NW分布均匀,以气-固(V-S)机制生长;随着Py C沉积时间的延长(3-10 h),核壳结构直径增加(1-5μm),复合材料密度升高,但过长的沉积时间反而导致核壳结构不明显;当Py C沉积时间为6 h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达到212.09 MPa和11.24MPa·m1/2,并呈假塑性断裂;在烧蚀过程中,核壳结构可以固定Zr O2,从而促进烧蚀表面氧化层的形成,为复合材料提供有效防护。
其他文献
图像去噪方法去噪后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图像的边缘,因此,建立兼顾噪声去除和边缘保护的去噪方法对研究图像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图像中常见的高斯噪声、椒盐噪声以及它们的混合噪声,通过结合偏微分方程图像去噪方法和多方向加权均值滤波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图像去噪算法。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克服相干增强扩散模型去噪后在平坦区域产生虚假边缘而且不能较好地保护细节特征的缺点,建立了一种图像特征
飞行器复杂外形绕流边界层转捩预测方法是流体力学的热点研究方向,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针对复杂外形(如翼身组合体)绕流边界层的自动、精确且鲁棒的转捩预测方法,能够为自然层流翼型、机翼和全机的减阻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分析工具,为新一代高性能飞行器的减阻设计提供必要手段。本文开展了飞行器复杂外形绕流转捩预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首先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改进了双eN转捩预测方法。然后基于所发展方
输流管道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因流固耦合和工作环境联合作用会产生振动和噪声,所以其振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围绕薄壁输流管道,结合功能梯度材料的相关特性,研究了薄壁输流管道的动力特性和稳定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考虑流固耦合的输流直管和输流曲管,分别构造了区间B样条小波直管单元和小波曲管单元。将小波有限元应用于求解各种边界下输流直管和曲管的频率,以及采用Marz
随着航空航天、核电等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工程应用对各种极端载荷下的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陶瓷材料作为传统耐热材料近年来由于高温极端环境的材料需求而重新得到了广泛关注。为解决陶瓷材料与生俱来的脆性,在其中添加高强连续纤维增加其韧性这一思路得到学界认同并历经五十年的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
块体非晶合金(Bulk Metallic Glasses,BMGs),简称为大块非晶,是由超急冷凝固在内部形成无序结构的固态合金。不同于传统金属,非晶合金常温塑性变形表现为集中在局部的剪切带生成和扩展行为。研究不同状态下剪切带行为对理解大块非晶力学性能和变形机理至关重要。剪切带行为往往受到应变率、温度以及应力状态等多种因素耦合影响,仅通过单一试验方案难以明确应变率和温度敏感性的机理。针对这一难题,
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我国众多城市掀起高污染企业整改和搬迁的热潮,遗留的旧厂址则成为棕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使得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加快修复城市棕地,促进棕地资源开发再利用,已经成为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棕地修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立法、信息管理、融资机制,评估等方面尚不成熟,特别是资金短缺已经成为棕地修复进程缓慢的主要障碍之一。选择合理、可行的融
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是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航天活动的主动力,其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大推力发动机结构复杂、服役环境苛刻与极端,结构动力学问题非常突出,对发动机自身、火箭的工作可靠性与安全性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发动机结构动力学问题一直是运载推进系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已成为解决发动机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学科。因此,论文紧密围绕我国在某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结构动力学
因其高的比刚度、比强度以及优良的抗疲劳性能等特性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风能发电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层合板复合材料层间无增强相,在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结构极易发生快速的分层扩展。而在冲击载荷下,层间裂纹的传播速度可能高达200–500 m/s,这显然不再是断裂静力学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分层损伤严重影响复合材料结构的完整性及降低其剩余强度。虽然,准静态下和动态下裂纹
相比于传统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方法,压痕法在微损检测、原位检测、跨尺度测量及试验便捷性方面具备巨大优势。由于能够更好地满足检测结果的唯一性问题,球压痕已成为压痕检测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利用球压痕识别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核心在于识别算法的构建,而算法的合理性及可靠性则取决于对球压痕塑性变形机理的深入研究。目前,虽然众多研究者提出了各类算法用以获得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蠕变性能和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参数,但是对相
数值离散格式、湍流近似模型和计算网格是影响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精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工程上常用的数值格式和湍流模型都经过了大量的标定,因而气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较为明晰且应用经验丰富。然而,由于计算网格的生成缺乏统一标准,网格质量因人而异。并且,网格分布难以做到与流态匹配,计算结果与网格的相关性较强。传统的网格无关性研究必须生成多套网格尺寸递减的网格,人力及计算资源耗费巨大。本文开展耦合流场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