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信订阅号是近几年媒介形态发展的重要关键词之一。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及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微信。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作为微信的附加模块上线。微信公众号因定向推送、互动、反馈及时等功能,迅速受到个人和媒介组织、企业和政府等青睐。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突破千万,成为当下火热的应用。随着微信公众号不断发展,其功能和类型不断得到完善。目前,微信公众号被分为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其中,订阅号因一对多的传播结构、传播者和使用者的双向互动等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订阅号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随着微信订阅号的功能逐步完善,特别是支付功能的开通,直接加快订阅号的商业化步伐。一批微信订阅号大号与资本“接轨”后,日渐走向成熟。然而,当新媒体迎来发展的“春天”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纸媒仍深陷“寒冬”,微信订阅号成为众多传统媒体转型的“试验田”。特别是伴随纸质阅读的衰弱和数字化阅读的兴起,纸质期刊的阅读量大幅度递减,而订阅号已成为当前时兴的数字化阅读形式。不管是新事物的兴起还是旧事物的衰落,新事物的发展与旧事物总存在某种连结,新媒介的发展也总与旧媒介存在联系。回顾过去,读者从原来“订”期刊到现在主动“关注”订阅号,从付费购买期刊到直接打赏订阅号,再从期刊的封面、目录到订阅号的头条封面、目录等,这些都表明订阅号和期刊之间存在某种连结。 本文以微信订阅号为研究对象,以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为框架,采用内容分析、观察法等方法挖掘微信订阅号对期刊的“补偿”。保罗·莱文森被称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提出了与“媒介决定论”相左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其中,“补偿”一词又可理解为补救和弥补。新媒介是旧媒介的“补偿性媒介”,一方面,新媒介对过往媒介的不足进行“补偿”。另一方面,新媒介也对自身进行“补偿”促使自身功能趋近完美。而微信订阅号作为新的媒介形态,其功能趋向“人性化”,并对日渐没落的纸质期刊进行了“补偿”。订阅号“补偿”了期刊的信息单向传播、大众化阅读和媒介垄断,实现了信息多向互动、读者个性化订阅和参与市场自由竞争。订阅号在“补偿”期刊的同时,也在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研究微信订阅号对期刊的“补偿性”功能。笔者从分析微信订阅号与期刊的相似点出发,寻找微信订阅号与期刊之间存在的共性以及订阅号对期刊的突破;从政策、技术和使用者的习惯三个方面,分析订阅号实现繁荣发展的原因。在分析订阅号弥补期刊不足后,总结了当下订阅号衍生的新事物和订阅号“补偿”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笔者试图在研究微信订阅号“补偿”期刊的趋势下,探索实现微信订阅号持续发展之路,为以期刊为首的纸媒提供一个转型和思考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