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道德经》作为传世经典,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是除《圣经》外英译本最多的著作。它具有超越历史,超越国界的普世价值。古往今来,海内外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经》进行了翻译和阐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研究不仅拓宽了典籍翻译研究的视野而且加深了人们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典籍在本质上是历史的,对典籍的理解、翻译和阐释就必须要考虑其历史因素。老子“真义”的建构也必然要在历史的条件下展开。《道德经》的英译本众多,本文选取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三个译本,它们分别是189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译本,1948年中国作家林语堂的译本以及1988年美国作家米歇尔的译本。这三个译本是由来自不同国度,并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不同时期翻译而成的。通过对比分析三个译本,作者充分论证了由于受历史性的制约,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风格、翻译策略、目的和方法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译者对老子的阐释各有千秋。事实上,文本的真义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而是注定要超越其生成的意义。老子“真义”的建构是一个无限开放、无限延伸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不同译本的出现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阐释学与历史是息息相关的,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是在历史的背景下展开的,它与翻译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基本概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理解的历史性”论证了不同的译本主要是由文本和译者的历史性所致。“视域融合”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译者、源语文本和目标读者都具有各自的视域,三者的视域必然会相互融合生成新的视域。任何一部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都将永远超越它生成的年代,融合的结果必然导致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对源语文本不断的翻译并产生新的解读。“效果历史”原则强调从艺术作品的效果历史中理解作品,把历史与现在紧密相连,充分肯定了古代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道德经》复译的过程就是自我突破、自我更新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伽达默尔的三个基本概念环环相扣,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它为《道德经》的复译现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典籍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