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决定了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同,因此,不同商业银行产权初始界定的变化决定了其信用风险管理演进方式的不同。产权的初始界定为建立于其上的次级制度安排确定了最根本的活动空间和动力机制,如果产权的初始界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么就会促使制度演进的方向发生较大的转变,制度的构建也会迅速根据新的约束空间作出调整。如果产权的初始界定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而是权力束的进一步分化重组,则建立于其上的次级制度安排的演进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连续性。
本文正式沿着这一制度演进逻辑,从制度背景(包括政府的行为,市场环境,社会环境等)、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构建、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三个维度来对中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历史演变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演进的研究发现,在产权初始界定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如美国),信用风险管理系统遵循一个渐进式演进的量变过程,在这类制度演进的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先进性与适用性是决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可以大大降低层层委托代理链上产生的交易成本,即降低了银行风险管理的内部交易成本,同时还大大改观了银行在与信用交易对象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效降低了契约的执行成本,即外部交易成本。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20年左右的产权制度改革(即商业化),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股权结构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产权基础制度安排变革的基本完成,以国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演进历史为参照,引进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构建符合现代金融市场需求的微观信用管理机制成为银行制度演进新的方向,同时,围绕着这一方向,政府的行为方向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进一步引导商业银行使其成为健康独立并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参与主体,本文在最后就如何构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