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sar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实验室及随访资料研究探讨可能影响CLL预后的因素。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学差异的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 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采用 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探讨影响 CLL 的预后因素。  结果:  1、临床特征:5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2:1,中位年龄为64岁;其中BinetA期8例,B期25例,C期21例;淋巴结肿大34例,脾脏肿大19例,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白细胞升高就诊15例,贫血13例,发热7例,消瘦2例,鼻衄1例,皮疹2例。2、实验室检查:血象:WBC为(7.8-281)×109/L,96.3%的患者WBC>10×109/L,淋巴细胞计数为(5.71-249)×109/L,AMC:0.64(0.02-4.66)×109/L。血清生化:54例患者中有11例伴有LDH水平升高,有41例伴有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共检测24例患者,IgG降低者6例,IgM、IgA降低者分别为5例和7例。免疫分型: 共检测46例,CD19阳性率94.13%,CD5阳性率85.39%,CD20阳性率76.12%,cyCD79a阳性率75.91%,CD11c阳性率38.57%,CD7阳性率39.25%。ZAP70及CD38阳性率分别为21.7%及28.3%。染色体检测:23例中8例检出异常,其中P53基因缺失3例,12号染色体三体2例,复杂核型1例,13q14缺失5例,11q22缺失4例。9 例检测IgVH 基因,3例发现突变。T细胞亚群:43例患者, Th细胞、Ts细胞、总T细胞、NK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正常,CD19+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 84.8(33.3~98.2)%。3、治疗及转归:本组病例采用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 FC及其类似方案20例,苯丁酸氮芥或苯达莫司汀治疗18例,CHOP方案及其类似方案治疗 2 例。复发、难治 CLL 患者中有 8 例用含氟达拉滨的方案化疗,3 例CR。以疾病进展作为终点得到AMC的ROC曲线,AMC的截断点为0.67×109/L,曲线的最佳敏感度为0.710,特异度为0.783,曲线下面积(AUC)为0.771(95%CI:0.644-0.899)。以0.67×109/L为界限,分为高AMC组和低AMC组,高AMC组与低AMC组之间总生存无明显差异(P=0.17),但低AMC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优于高AMC 组(P<0.05)。COX 回归结果表明疾病分期是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AMC值升高及疾病分期是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1.本组CLL患者发病年龄以60岁以上者为主,男性多见,临床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就诊时多为Binet B或C期。2.CLL 常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可出现 CD38 和 ZAP70 表达,出现 IgVH 基因突变、17p13基因缺失,T细胞亚群多表现为Th细胞、Ts细胞、总T细胞、NK细胞百分比下降,CD19+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3.初诊时AMC>0.67×109/L及临床分期为C期是独立的疾病进展的预后因素,但对总生存而言,仅临床分期是独立的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