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系统了解典型黑土区表层土壤的击溅侵蚀特征及其变化规律,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不同的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对比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典型黑土耕地表层土壤溅蚀土壤颗粒的空间分布、团聚体组成等特征;通过对溅蚀量、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富集率(ER)等指标的测定、计算与分析,研究了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典型黑土溅蚀过程中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分选特征;分别以开垦年限为8a、30a、50a的典型黑土耕地和未开垦的天然次生林林地表层土壤为对象,对比研究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溅蚀规律,并通过析因分析研究了开垦对黑土溅蚀的影响机制,寻求影响典型黑土区土壤击溅侵蚀的主导因素。试验结果为黑土侵蚀过程的深入了解和辨识提供基础资料,并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黑土侵蚀发生规律与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典型黑土的总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具有紧密的线性回归关系,降雨强度大于46.53mm/h时,溅蚀颗粒的分布规律并不明显,并且对粒级<1mm的溅蚀颗粒在水平距离上的分布影响较大;溅蚀量与降雨历时表现出很好的Logistic生长曲线函数关系,降雨历时11.30min为干土溅散阶段、泥浆溅散阶段的分界点;降雨历时40.83min为溅蚀率达到最大的临界值;在模拟降雨溅蚀试验中,应以小粒级溅蚀颗粒溅蚀过程完成终止,降雨历时的选择应在30-40min之间。溅蚀盘内不同收集区域(上、下坡)溅蚀量及净迁移量均与溅蚀距离呈显著指数递减关系,溅蚀对团聚体产生富集作用与损耗作用的临界粒级为1.0mm;溅蚀颗粒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上表现出在水平空间上随距离的增加,小粒级团聚体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2-5mm粒级的团聚体只出现在上坡的0-5cm和下坡的0-10cm范围之内,1-2mm粒级的团聚体在上坡的最大分布距离仅为28cm;MWD变化幅度为0.32-0.80mm,并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其中坡下10-17cm范围内的MWD分别与0-10cm和17-40cm范围内MWD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开垦年限溅蚀颗粒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上表现出在水平空间上随距离的增加,小粒级团聚体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析因分析结果表明,粒级的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典型黑土土壤溅蚀量及其特征变化的主导因子,然后依次为粒级>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有机质含量、粒级<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