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实验林场生物量碳储量估测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max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及能量循环的基础,一直是森林资源监测及林业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人类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帽儿山实验林场1983年、1993年、2004年三个时期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资料,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帽儿山实验林场不同时期的生物量;对2004年本研究林分平均生物量与2004年固定样地平均生物量进行两配对样本差异T检验,检验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并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估测生物量方法与基于样地每木检尺数据并采用生物量一元模型估测生物量方法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验证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在本区域的适用性;将各小班的树种组成作为各树种的含碳率的加权因子求得各小班的林分含碳率,基于生物量数据估算研究区域碳储量;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统计分析研究区域20年来不同林分类型及龄组的生物量、碳储量时间动态变化,进行不同林分类型及龄组的生物量、碳储量空间分布专题制图,分析其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两配对样本差异T检验中P>0.05,不能推翻原假设,两种生物量估测方法没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说明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并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求生物量的方法是具有一定适用性,可以作为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2)从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的时间变化来看,1983年研究区域总生物量、总碳储量分别为2133566.17t、938769.2t,1993年总生物量减少到1995473.61t,总碳储量降低到878008.2t,2004年总生物量为2719287.58t,总碳储量为1196487t,总生物量及碳储量动态变化趋势一致都为先减少后增加,总平均碳密度平均碳密度由43.75996t/hm2减少到40.72583 t/hm2,再增加到52.48487 t/hm2;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碳储量差别巨大,硬阔和软阔生物量、碳储量在各时期的总生物量、总碳储量中贡献率远远高于其它林分类型,在总生物量、总碳储量中一直起主导作用;三个时期中龄林生物量、碳储量在总生物量、总碳储量比重一直最大,各龄组生物量、碳储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近熟林和成熟林先减少后增加,中龄林及过熟林先增加后减少,幼龄林一直减少,且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森林自然生长造成的自然晋级。(3)从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空间分布变化来看,1983年帽儿山绝大部分区域单位面积生物量处于80-120t/hm2,碳密度处于30-45t/hm2,到了1993年,由于砍伐等原因造成单位面积生物量及碳密度降低,2004年,单位面积生物量普遍达到120-160t/hm2,碳密度普遍达到45-60t/hm2,研究区域西北部地区森林质量较高单位面积生物量可达到160t/hm2,碳密度可达到60thm2以上;硬阔和软阔林广泛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域,针叶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南部地区,不同时期各个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及碳密度分布不均,差异性较大;1983年西部地区主要以幼龄林和中龄林为主,东部以近熟林和成熟林为主,到了1993年东部地区近熟林和成熟林遭到大面积砍伐,其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大大降低,2004年幼龄林面积减少,其它龄级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普遍提高。
其他文献
经济适用住房是以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为供应对象,并按国家住宅建设标准建设的普通住宅。近年来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越来越大,但是其植物景观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对这类住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公园的建设目前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逐步转向完全开放形式。 如何让开放式城市公园更加符合开放性的要求,让大众方便、安全、有效的使用,是本
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储量和变化对全球碳平衡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其对现在及未来的气候变化和碳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陆地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农林复合系统是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人工复合系统。目前,该地区已经建成了大面积的人工灌溉防护林体系,区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