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在AS中共同发挥着作用。人白细胞抗原B27(human leukocyte antigen B27,HLA-B27)已被证实与AS发病机制有直接的联系,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已成为治疗的靶点,肠道菌群失调也逐渐纳入人们的视野,而关于细胞因子的研究(尤其是IL-23/IL-17轴),是目前的研究重点。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在AS中异常表达,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明确。白介素13(interleukin 13,IL-13)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目前仍不明确其是否参与了AS的发病过程。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是一种重要的促炎介质,在AS中介导炎症过程。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AS中的作用不明确。目的:通过检测AS患者血清中POSTN、IL-13、IL-6、IL-1β、IL-8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在AS中的作用,以便深入了解AS的发病机制,为AS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选取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风湿免疫科的34例AS患者为AS组,所有患者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AS纽约标准;并选择同时期的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AS患者均给予美洛昔康以及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收集患者病历资料如性别、年龄、免疫球蛋白、补体、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骨密度(BMD)、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ASDAS-CRP)、巴氏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巴氏强直性脊柱炎衡量指数(BASMI)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POSTN、IL-13、IL-6、IL-1β、IL-8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AS组POSTN水平下降,治疗后POSTN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S组IL-13水平较对照组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13水平升高,且较对照组高(P<0.05)。(3)血清IL-6水平与ASDAS-CRP(r=0.750,P=0.000)、BASDAI(r=0.760,P=0.000)、BASFI(r=0.529,P=0.001)、BASMI(r=0.513,P=0.003)、ESR(r=0.558,P=0.001)、CRP(r=0.696,P=0.000)、Ig G(r=0.374,P=0.030)、Ig A(r=0.357,P=0.038)、C3(r=0.381,P=0.026)、C4(r=0.390,P=0.023)呈正相关。(4)血清IL-13水平与腰椎骨密度(r=0.382,P=0.028)呈正相关。结论:1、AS患者血清POSTN水平下降,治疗后水平升高,提示POSTN可能对AS患者具有保护作用。2、AS患者血清IL-13水平在治疗后升高;IL-13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提示IL-13可能在控制炎症、降低疾病活动度、骨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IL-6与AS炎性指标、疾病活动度、功能评分呈正相关,提示IL-6受体拮抗剂可能是治疗AS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