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颈穴配合局部温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患侧小脑后下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同时设立常规针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两种针刺治疗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6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穴配合局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共3个疗程。分别对治疗前、疗程结束后两组面肌痉挛患者面肌痉挛强度(Cohen分级)、频度(Penn分级)、椎基底动脉及患侧小脑后下动脉经颅多普勒检测值的变化进行记录,最后对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根据面肌痉挛Cohen强度分级及Penn频率分级评定标准显示: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面肌痉挛Cohen强度及Penn频率评定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疗效。(2)对本次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进行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TCD检测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侧VA、BA及患侧PICA平均血流速度组间比较,均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双侧VA、BA及患侧PICA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双侧VA、BA及患侧PICA平均血流速度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双侧VA、BA及患侧PICA平均血流速度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两种针刺疗法均能有效治疗面肌痉挛,但颈穴配合局部温针灸治疗方案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2)两种针刺疗法均能改善面肌痉挛患者的症状,但颈穴配合局部温针灸疗法改善患者面肌痉挛的强度、频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3)两种针刺疗法均能有效调节面肌痉挛患者的椎基底、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但颈穴配合局部温针灸疗法改善更显著。随着面肌痉挛症状的好转,椎基底、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面肌痉挛与颈部相应的动脉血流速度可能存在一定相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