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桩核在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中的应用,以明确桩核是否可以提高根管治疗后牙体修复的成功率,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资料库(Cochrane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 Scopus、CNKI和万方数据库,全面系统的收集关于桩核在根管治疗后的牙体修复方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andomised clinicaltrials,quasi-RCT),文献语种限制为英语和中文,检索时间截止至2013年8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符合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然后按照预先设计的数据提取表从纳入文献中提取相关数据,当两名评价员的意见不一致时,通过评价员之间协商讨论或请第三方仲裁决定。按照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低偏倚风险、偏倚风险不确定和高偏倚风险。采用牙体修复失败率作为桩核在根管治疗后牙体修复的疗效评价指标。使用Revman5.1统计软件对桩核组和对照组(未使用桩固位)的牙体修复失败率进行Meta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作为疗效分析的合并统计量,并计算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合并统计量的概率(P)值检测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森林图(forest plots)展示该统计分析的结果。 结果: 计算机检索共产生2643篇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有3个RCT、共317例病人被纳入,3个RCT均对比了桩核组和对照组(未使用桩固位)的牙体修复的失败率。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3个RCT均为偏倚风险不确定。Meta分析结果显示:(1)当不考虑被修复牙齿的剩余牙体组织量时,对照组的修复失败率(104/271)要高于桩核组(78/377)(相对危险度(RR)=0.41(95%可信区间(CI)为0.23-0.74));(2)当被修复牙齿的牙冠剩余洞壁为1或2壁时,对照组的修复失败率(96/196)要高于桩核组(73/267)(相对危险度(RR)=0.42(95%可信区间(CI)0.23-0.78));(3)当被修复牙齿的牙冠剩余洞壁为3或4壁时,对照组的修复失败率(8/75)也要高于桩核组(5/110),但是结果没有统计学上差异(相对危险度(RR)=0.37(95%可信区间(CI)0.13-1.04))。 结论: 1、桩的应用可以提高根管治疗后牙体修复的成功率,尤其是对于剩余牙冠壁为1壁或2壁时;当剩余牙冠壁为3壁或4壁时,桩的使用并不能够提高根管治疗后牙体修复的成功率。 2、Meta分析的质量受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考虑到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在指导临床应用方面还需谨慎。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