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次处理神经移植远端吻合口促进轴突再生的实验研究周围神经缺损的治疗虽然已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但最初的自体神经移植依然还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也是异体神经、非神经组织及组织工程学神经等其他替代材料研究对比的“金标准”。但迄今为止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缺损的疗效依然不理想。在限制自体神经移植疗效的因素中,内在的神经元再生动力的逐渐减弱以及外在的吻合口瘢痕的阻挡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自体神经移植后,如何提高并维持神经元再生动力以及解除吻合口瘢痕束缚必将会明显改善轴突的再生数量和质量,提高神经移植的疗效。本课题采用Wistar大鼠坐骨神经的原位移植模型,观察二期切除瘢痕化的远端吻合口、重新吻合后,对相应脊髓节段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况、轴突再生的数量、质量及神经电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实验组相应节段脊髓中GAP-43的含量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手术后均有一个增加的趋势,损伤2周时达高峰,对照组仅在第一次手术后有一个表达高峰。2、实验组在二期切除移植神经的远端吻合口再吻合后,术后16周时与对照组相比,通过移植神经两个吻合口的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衰减率等电生理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0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神经传导的电生理指标均有所恢复,但跨跃近端吻合口的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衰减率等电生理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跨跃远端吻合口及整个移植神经段两个吻合口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衰减率等电生理指标方面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3、二期切除移植神经的远端吻合口再吻合后,术后16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通过近、远端两个吻合口后再生神经纤维的轴突总面积、平均空间距、总轴突面积恢复率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20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经组织再生的指标整体有所恢复,但跨跃近端吻合口的数据两组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而在跨跃远端吻合口及整个移植神经段两个吻合口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轴突总面积、平均空间距、总轴突面积恢复率等指标方面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二期切除移植神经的远端吻合口再吻合后,既能重新诱导神经元胞体的轴突再生能力,又能清除远端吻合口瘢痕对再生轴突的束缚;通过神经电生理功能和神经轴突再生组织学对比,二期切除移植神经的远端吻合口重新吻合提高了轴突的再生效果,有利于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移植神经的疗效,为临床改善神经移植的疗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