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部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重庆市璧山中学校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80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教育理念、方式、过程的变革也悄然进行。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不断的寻求高效率,碎片化时间的利用越来越有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传授,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习的场所和方式更加的灵活。另外传统讲授式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低,被动接受知识。课堂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疲惫,课堂上没有听懂,课后难以补充,造成对自己的学业半放弃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探究能力。为培养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和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翻转课堂基于信息化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学习驱动促使他们自我创造知识、探究知识、整合知识、掌握知识。本文采用的翻转课堂方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教师推送本节课所用的课程资源包括视频和预习问题,本文把这一阶段的文本作业称作问题生成单。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到课堂,通常情况下,该部分知识多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课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检测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有疑惑的内容教师进行汇总、启发探究方向,协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对于在基础知识下探究性强的内容,教师“以问题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小组讨论得出问题的结论并在课堂上展示得到的结论,老师对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和补充。而这一过程所采用的文本为问题解决单。课后,通过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和反馈,并完成作业题,自我梳理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有疑惑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通过研究翻转课堂的相关文献,结合教育理论基础,根据教学实践,分析高中物理必修内容,总结什么样的课型更加的适合翻转课堂,并且详细的阐述了翻转课堂的课前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对比国内外翻转课堂案例模型,介绍适合本地所教班级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模型,并进行教学实践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学生调查和教学评价再次证明翻转课堂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物理必修部分形成完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展示多个教学案例和实践进行情况与反馈。实践表明,翻转课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深入。通过教学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发现翻转课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较强的实施性和有效性。
其他文献
化学史的价值,不只是记录了化学发展的历史还记录了它是如何成为了单独的学科。化学成为单独学科是很多的科学家、学者的贡献,因为有了他们这些伟大的奉献者,所以很多化学的规律、化学方式方法和值得研究的物质被发现,化学史体现的是人文情怀和科学价值。其实化学史的价值是可以体现在化学教育中的,新课标中化学素养的培养,往往是需要依赖化学史教育的,但是在教育教学上所用的方式方法有不同见解,化学书上所体现的是化学理念
从2008年,河南省就开始让高中学校进行新课改。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一时间,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成为了课堂的主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通过研究提出了五环自辅教学法。“五环自辅教学法”完全不同于以往“一味靠时间、拼体力换分数”的传统教学方式,它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包括自学探究、温故知新、检测展示、精讲释疑、巩固拓展,简称“五环”。而“自辅”顾名思义即自学加辅导
高中物理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科目,但由于其概念极其抽象,将极大程度提升学习难度,其中摩擦力这一概念作为高中知识概念中的重要章节,具有研究意义。摩擦力概念的学习尤其能培养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但由于此概念在高中和初中的学习理念出现断层,所以格外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丰富课堂的同时,也带给我们高中教师一些思考。新出现的一些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慕课、同课异构等,是否真正实用
2020年,遵义市教育局将物理实验操作技能作为期末考试、中考的考查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发展性教育。在新的考查模式下,通过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实验的考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然而现在遵义物理教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的高度概括,是物理知识的核心,高中物理概念较为抽象,逻辑严谨,概念教学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在科学概念的学习前后,学生头脑中会形成不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悖的迷思概念,这些迷思概念普遍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物理学习的有效性,阻碍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是高中物理的基石,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也是学生容易迷思的难点,因此,本研探查高中生牛顿三大定律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在日常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概念、更加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处理突发状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基于这样的考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更容易学习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探索的精神,更好地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技术化不断深入日常教学中。在2019版的《普通高中物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形成物理理论的基础,为物理规律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物理科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本就是中学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目标,所以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当前大多普通
电化学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部分化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学习化学能与电能时,难理解原电池原理,成为一大难点,此后的电化学基础的学习则难度更大。基于这种现象,笔者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做了一次电化学知识的测试,发现最为普遍的问题是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然而很多题目恰是根据电极方程式衍生而来。对此笔者又开展了学生访谈,总结了同学在这方面学习中的具体困难,主要体现为配平困难。由于通常
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分离的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的学科教育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对学生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物理作为一个理工类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而广大的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却缺乏对人文精神的渗透,导致物理教学效果不理想。物理作为一个理工学科,其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科学功能、科学价值进行强调,而忽略科学精神的人文价值就很难起到良好教学